1992年秋天,我到上海學習,利用休息時間去南京路上走走。走著走著,我的胳膊被人扯了一下,回頭一看,是位手臂帶紅袖套的老太太扯著我的衣服,她說:“同志,你隨地吐痰,按照上海城市衛生管理條例罰款10元。”“我沒有隨地吐痰!”我說。“我帶你去看!”老太太帶著我找到了“證據”。 我為什么對產生隨地吐痰行為沒有“感覺”呢?用心理學的觀點來說就是“動力定型”,也就是說,在我的家鄉隨地吐痰沒有人管,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這種不文明的行為也就成風化俗了。 這件小事使我聯想到了維西正在舉全縣之力開展創建國家衛生縣城暨愛國衛生“7個專項行動”,出臺了《維西縣城市管理條例》《網格化管理機制》等一系列規章制度。這些規章制度的貫徹落實有力地推動了維西縣城從“臟亂差”走向“潔凈美”,健康維西建設取得長足進展,各族群眾在邁向“凈化、綠化、亮化、美化”的創衛成果中擁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然而,一種新風尚的形成往往會遭遇到舊觀念、舊習慣的碰撞。有不少“網格”區人員說:“我們前腳撿了煙頭,后腳又有人亂丟煙頭,有的人甚至干破壞窨井蓋等損人不利己的事情。” 按照有關制度,有損創衛的行為應當受到處罰。但處罰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因此,我們要把各項愛國衛生制度轉化為健康文明新風尚,使愛國衛生運動成風化俗,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物化為創衛成果——人人享有健康文明新生活。 制度一旦成風化俗就會產生恒久的“動力定型”。貫徹落實愛國衛生各項規章制度的過程就是逐步將制度轉化為健康文明新風尚的過程。思想認識的高度決定行為的高度,對健康文明生活的認識程度決定創衛的力度。我們要通過學習、宣傳教育,讓廣大干部群眾樹立“自己是健康第一責任人”的整體健康觀,變“要我干”為“我要干”、變“要我改變為我要改變”,形成社交距離、勤于洗手、分餐公筷、革除陋習、科學健身、控煙限酒的健康文明生活6條新風尚,自覺營造健康文明生活環境,提高生活質量水平,預防和減少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