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黨和國家的政策真的好啊,幫我們山溝溝里的農戶通電通水通路,還扶持我們發展產業,過上了不愁吃不愁穿、安居樂業的好日子。”深秋十月,大山深處的維西縣攀天閣鄉工農村小火山村民小組付全才一家歡聚在一起,付全才的媳婦蜂文仙爽朗地笑著說。 付全才家三代同堂,由4個民族組成。1950年出生的付全才是藏族,媳婦蜂文仙是傈僳族,大女兒嫁給了本村漢族,二女兒嫁到拖頂鄉,小兒子付艷旭娶了攀天閣鄉皆菊村的普米族姑娘熊曉梅當媳婦,生了兩個娃娃。今年莊稼豐收了,付全才拉起弦子,全家人齊聲高唱《北京的金山上》。 記者問付全才:“你是藏族,怎么娶了傈僳族媳婦?” “我小時候,家里非常窮,上到初中就輟學回家,參加生產隊勞動,掙一點工分。那時只能種地,沒有其它收入,鞋子也穿不起,經常餓肚子,那敢想娶媳婦的事情。后來國家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和家庭聯產承包制后,生活好起來了,父母開始催我找一個媳婦成家。那時沒有什么娛樂活動,山上山下的人晚上就走1個多小時的山路,到10公里外的鄉政府駐地看露天電影、跳民族舞。有一天,我瞄著一個傈僳族姑娘,拉回來就成為一家人了。” “你們沒有舉行結婚儀式嗎?” 付全才說:“那個時候傳統的說親、迎親、結婚儀式很多,但窮得顧不了,征求雙方父母同意后,帶上一坨茶、一包糖、一瓶酒送到女方家,女方把被子打包,我們背上被子,唱了一段迎親調,就把新媳婦娶回來了。” “你沒有唱歌,是親戚朋友唱的,茶糖酒也是后補的。”性格直爽的蜂文仙“哈、哈、哈”笑著糾正了這個說法。 付全才說:“我們雖然窮,但互相包容,一起勞動、一起生活,不離不棄40多年了。這幾年,國家免收農業稅,實施精準扶貧,修通了進村入戶水泥路,農業生產用上了機器,生產生活條件變化大啊,我家也摘掉了貧困的帽子。現在,兒女長大成家,各有出路。我與老伴過上了幸福的晚年生活。” “我小時候還是很窮的,住在兩根木料搭起的窩棚里。” 30歲的付艷旭插話說,“1997年二爺家(付全才的弟弟)建了新房搬走后,把一棟土木結構的老房子讓給我家,2019年在黨委政府的扶持下,我家新建了磚瓦結構的樓房,居住環境才得到了改善。” “你怎么娶了普米族姑娘呢?” “2014年,我到香格里拉市獨克宗古城一個酒吧打工,認識了在古城一家餐廳打工的熊曉梅,我們是同鄉,談得很融洽,就開始談婚論嫁了。”付艷旭說,“因為雙方父母年事已高,需要照顧,家里2畝旱地、2畝稻田也不能荒廢,結婚后,兩人就沒有出遠門打工,媳婦在家務農和養豬,我到縣城開挖機。過去難以翻越的山谷,如今已經修通了公路,工農村到縣城只需要1個小時的車程,農產品可以便捷地運到縣城銷售,還增加一份收入。” “你們幾個民族在一起怎么生活、怎么交流、今后有什么打算?” “我們這個村莊原來是藏族村子,周圍綿延的大山里分布著15個村民小組2000多人,有藏族、傈僳族、普米族、漢族、白族、納西族,村民經常來往,年輕人大多外出讀書就業,做生意搞工程的外地人也進來了,各民族雜居在一起,相互通婚。”付全才說,“各民族在一起,使用國家通用的漢語進行交流,不然各講各的民族語言就難溝通了。” “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經常到村里宣講黨的民族宗教法規政策、惠民富民政策和黨史知識,引導村民要平等、團結、互助、和諧,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個思想已經深入人心。在家里,我經常說,一家人要互相尊重、互相學習,別人家的姑娘嫁到我家,就要像自己的親姑娘一樣對待,不能欺負人家。兒子媳婦也非常好,種地做飯洗衣樣樣做,吵吵鬧鬧也沒有,一家人非常和諧,村民之間也是和睦相處。” 工農村黨總支書記董劍與付全才拉起家常,詢問全家人的生活情況,回顧農村新舊變化,探討家庭產業發展舉措,勉勵付全才家積極發展生產,勤勞致富,在鄉村振興中發揮作用。付全才頻頻點頭,連聲說“好!” 吃晚飯時,一家人圍坐在節能火爐邊,付全才說:“在黨的領導下,我們4個民族組成的家庭過上了好日子,大家一定要不忘黨恩、永遠聽黨的話、跟著黨走,讓我們一起喝了這碗濃香的酥油茶吧。” 兒女們高興地齊聲說:“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