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新高考,高中歷史老師在課堂教學實踐過程中必須重視其中出現的新變化,緊跟新形勢,努力轉變自身歷史教學的傳統思維,從而使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具備高效性。 一、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不重視歷史學科。長期以來在我國高中階段學生教學中存在著重理輕文的思想,尤其是高考招生工作中,許多大學錄取的名額大部分都提供給理工科的高校,同時,我國教育投資的重心也偏向理工類學科,此類政策導致了我國絕大多數家庭與高中學生將自身的目光與重心集中于數理化等學科上,從而使得歷史、地理等人文學科沒有得到相應的重視,歷史等學科呈現邊緣化趨勢。 (二)忽視歷史課堂教學的人文性。高中歷史教學的重點在于傳授知識和培養學生人文素質,因此,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應該占據重要位置。然而,受傳統教學思維的束縛,許多高中歷史老師只強調歷史教學的知識性,針對學生一味地開展灌輸式教學,只是將知識和能力作為目標定位,忽略了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教學方法、態度價值與人文情感,未能切實考慮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存在的個性化、差異化問題。 (三)忽略了“以生為本”。在高中歷史傳統課堂教學中,將老師作為中心,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致使許多高中學生對歷史學科沒有興趣。此外,由于部分老師對于學生的個體情況不夠重視,未能對學生的學習現狀進行深入了解,而僅僅把學生的考試成績當作唯一的教學標準,導致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被嚴重忽視,從而嚴重影響了高中歷史教學的效率。 二、構建高效性高中歷史課堂的策略 (一)宏觀把控,重視整體性思維的培養。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老師作為課堂教學的實施者必須樹立一個觀念,就是使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具備高效性,應該宏觀把控,注重培養自身的整體性思維,重視課堂教學的每個環節。對于歷史課堂教學來說,老師在教學反思與教學實踐過程中,通常習慣于僅關注課堂的高效,覺得只要使課堂教學高效,就可以實現歷史教學的整體高效。實際來說并非如此,此類僅關注課堂教學的方法,是無法實現歷史教學整體高效性的。教學的高效性應該從宏觀方面進行把控,運用整體性的教學思維,重視教學的每個環節,使各環節之間產生配合,相互影響,形成合力。 (二)微觀著手,重視細節。 細節一,熟悉高中歷史新教材是前提。 近年來,我國一些省份開始陸續使用高中歷史新教材,對于老師來說,熟悉與探究新教材是開展工作的前提。 細節二,對《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進行深入研究是基礎。 高中歷史老師必須遵守《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中的相關規定。《標準》強調了國家意志,明確“立德樹人”教育教學的要求,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科素養及實踐能力,重視學生的未來發展。因此,老師應該對新課程標準深入研究,從而更好地與歷史教學目標相結合。 細節三,備課是課堂教學的保障。 備課指的是老師按照課程標準與學科的教學特點,結合學生的學習現狀,從而選擇出最符合的教學方法與順序,以此確保學生可以高效地學習。因此,可以說課堂教學前,如果老師沒有備課,那么就難以保障課堂教學的質量。而老師備課的內容通常包含了確定教學目標、準備教材、設計教與學的方法,準備各種有效資料、設計教學流程、編輯教學PPT、制定教學提綱、設計板書與課時等方面。老師在開展課堂教學前必須充分做好以上所說的各方面工作。 細節四,課堂教學實現高效是關鍵。 一堂高中歷史課教學效果是否高效,其評價的關鍵性標準并非是這堂歷史課所運用的是哪種教學模式,也并非是課堂教學的氛圍是不是活躍,內容是否精彩多樣化,而是教學過程中是否實現了教學目標。所以,每一種教學模式均是為實現教學目標而服務的。由此可知,實現教學目標是歷史課堂教學高效性的重要評價標準。同時,課堂教學高效性是提高歷史學科高效性的關鍵,因為在教學過程中所產生的教與學絕大多數都是在課堂內實現的。 細節五,訓練檢測是提升高中歷史課堂教學高效性的重要組成部分。 訓練檢測通常包含了考試和作業,主要考查的是學生的知識鞏固情況。通過拓展訓練,從而使教學目標得到鞏固,達到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的目的。這一環節要求所有學生必須參加,具備較強的師生互動性,其與教學目標的實現與鞏固也產生直接聯系。因此,在這一環節中,老師應該重視下列幾點:其一,在訓練檢測的過程中,老師必須做出嚴格的要求,避免學生發生抄襲的情況;其二,在訓練檢測的過程中做到定時定量,要求所有學生在限定時間內完成與上交;其三,老師應及時對學生的作業與試卷進行批改,對答題情況進行統計,并進行認真地分析,對訓練檢測中學生所出現的典型問題及時解決;其四,完成作業和試卷的批改后,應要求學生及時糾正錯誤等。 總而言之,在新高考下,為了使學生取得優異的高考成績,高中歷史老師應該立足于學生的現狀,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策略,如此才可以使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具備高效性,幫助學生越過高考這道“龍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