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特色現代農業是云南省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十四五”時期,云南農業發展環境更趨復雜,必須加強統籌,加快破解發展難題,不斷提高云南高原特色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近日,云南省農業農村廳組織編制了《云南省“十四五”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立足云南實際,緊緊圍繞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這個奮斗目標,提出了“十四五”時期云南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發展的總體要求、重點任務和政策措施。 一、發展目標 二、夯實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發展基礎 強化農業物質裝備和技術支撐,持續夯實現代農業發展基礎,鞏固和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 按照農業高質量發展要求,推動藏糧于地、藏糧于技,以提升糧食產能為首要目標,聚焦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特色產業基地、良種繁育基地,突出抓好耕地質量保護、地力提升和高效節水灌溉,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為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提供堅實基礎。繼續推行高標準農田建設整鎮、整縣、整市推進。實施新建與提質改造并舉的措施,對設施老舊、破損,無法滿足使用功能的項目實行提質改造。實行田、土、水、路、林、電、技、管綜合配套建設,實施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排水、田間道路、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農田輸配電、科技服務和建后管護措施。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因地制宜發展高效節水灌溉。堅持綠色發展,因地制宜構建生態溝渠、道路和塘堰濕地系統,改善農田生態環境。激發調動廣大農民群眾、新型經營主體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和工程管護,激勵引導社會資本投入高標準農田建設。建立健全高標準農田建設、管護和使用監管機制。做好全省高標準農田上圖入庫工作,實現高標準農田建設一張圖管理,實現云南省高標準農田數字化管理。到2025年,全省新建1500萬畝、改造提升550萬畝高標準農田。 三、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全力穩定糧食綜合產能。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樹立大食物安全觀,立足糧食供需平衡區的基本省情,確保糧食種植面積穩定在6250萬畝左右,在93個稻谷、玉米、小麥等糧食生產重點縣(市、區)集中連片建設糧食生產核心區,打造一批綠色高質高效示范基地。在“九湖兩江”流域大力推廣“水稻+”綜合種養模式,探索水稻田保護和農業綠色生態發展路徑。努力挖掘糧食生產潛能,大力發展晚秋糧食生產和冬季農業開發,擴大小雜糧、小雜豆、馬鈴薯、鮮食玉米等糧食作物面積。到2025年,全省糧食產量達1950萬噸??v深推進特色產業發展。圍繞糧食、茶葉、花卉、水果、蔬菜、堅果、咖啡、中藥材、生豬、肉牛等“綠色食品牌”重點產業,深入實施“一二三”行動,打造“一縣一業”,抓住種子和電商兩端,推進設施化、有機化、數字化發展。到2025年,“綠色食品牌”重點產業綜合產值實現翻番。穩定糖料蔗產能。鞏固臨滄市、普洱市、德宏州、西雙版納州等適宜區種植面積,加快中低產蔗田改造,加強適宜丘陵山地機具的研發和推廣應用,到2025年,全省糖料蔗產量穩定在1600萬噸左右。促進橡膠產業轉型升級。擴面增產、強質提特、輻射全國,西雙版納州、普洱市等地區加快發展特種膠園,因地制宜發展生態膠園,打造國內天然橡膠生產供應主基地。加快綠色生態漁業發展。 科學配置資源要素,因地制宜發展適應性農業,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草則草、宜牧則牧、宜漁則漁,提高農業產業發展與資源環境的匹配度。推進農業全產業鏈建設,積極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和生產性服務業,健全線上線下+農產品冷鏈物流新型市場體系,推動農業“接二連三”融合發展。提升農業產業價值鏈,加快農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健康養老、傳統手工藝等相關產業深度互融,開發農業多種功能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拓展增值新空間。構建緊密利益聯結機制,優先支持農業合作社等與農戶具有密切聯系的經營組織,構建“公司+合作社+農戶”、“公司+基地+農戶”等農企融合共贏模式,確保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更好惠及農民,以產業興旺促進農民增收。完善要素供給政策體系,多渠道盤活農村存量土地資源,鼓勵經營主體依法使用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以及四荒地。激發融合發展市場活力,因地制宜組建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實現規?;s化經營,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示范帶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強化服務管理,建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公共服務平臺,加快發展“互聯網+農產品”等新業態,提升產業融合發展質量,逐步完善土地流轉、訂單農業等風險保障金制度,提高農業經營主體的風險應對能力。 四、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加快培育發展家庭農場。采取優先承租流轉土地、提供貼息貸款、加強技術服務等方式,鼓勵有長期穩定務農意愿的小農戶穩步擴大規模,培育一批規模適度、生產集約、管理先進、效益明顯的農戶家庭農場。鼓勵各地通過發放良技良藝良法應用補貼、支持農戶家庭農場優先承擔涉農建設項目等方式,引導農戶家庭農場采用先進科技和生產力手段。指導農戶家庭農場開展標準化生產,建立可追溯生產記錄,加強記賬管理,提升經營管理水平。完善名錄管理、示范創建、職業培訓等扶持政策,促進家庭農場健康發展。促進農民合作社規范提升。指導農民合作社依法建立健全成員(代表)大會、理事會、監事會等組織機構,執行財務會計制度,加強內部審計監督,制定盈余分配方案,提升合作社規范化水平;鼓勵農民合作社延伸產業鏈條,拓寬服務領域;支持農民合作社依法自愿組建聯合社。做大做強農業龍頭企業。完善和推廣產業扶貧“雙綁”機制,促進傳統小農戶向現代小農戶轉變,讓小農戶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加快培育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按照主體多元、形式多樣、服務專業、競爭充分的原則,加快培育各類服務組織,充分發揮不同服務主體各自的優勢和功能。推動服務組織融合發展。加快推進農業生產托管服務。適應不同地區、不同產業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農業作業環節需求,發展單環節托管、多環節托管、關鍵環節綜合托管和全程托管等多種托管模式。推動社會化服務規范發展。到2025年,服務市場化、專業化、信息化水平顯著提升,服務鏈條進一步延伸,對現代農業的支撐功能和聯農帶農作用明顯增強。 五、擴大農業開放融入新發展格局 堅持內外統籌、雙向開放,主動服務和融入“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西部大開發等國家重大戰略,更好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不斷提升高原特色農業開放發展水平。 積極構建內聯國內,外接南亞東南亞市場的水稻、天然橡膠、蔬菜、牛肉、香蕉、咖啡等農產品交易中心、物流中心、期貨市場。加強農產品物流運輸體系、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銷售網絡信息體系等配套建設,吸引國內大型農產品貿易物流企業入駐。加強云南省農產品交易樞紐與國內、國際重要農產品集散中心聯系,發揮輻射作用,逐步形成以云南省為中心,向內輻射我國西南省區、長江經濟帶,向外輻射南亞東南亞國家的農產品貿易流通渠道,增強云南省在區域優勢農產品及農用物資流通鏈中的話語權。擴大優勢農產品出口。重點支持溫帶水果、蔬菜、咖啡、茶葉和花卉等優勢產品出口,提升云南農產品競爭力和知名度。加快實施出口農產品品牌建設,支持企業開展境外商標注冊,使用自有品牌,培育國際品牌。鼓勵企業精深加工,提升產品附加值,擴大出口規模,提高出口效益。充分利用多邊和雙邊合作與交流機制,加大非轉基因大豆、玉米、優質稻米及植物油、肉類、天然橡膠、熱帶水果等重要農產品進口。 積極主動融入長江經濟帶和泛珠三角區域農業合作,進入國內外農產品合作體系,提高云南農業國際影響力。按照國際化、市場化、項目化要求,參照國內外先進的科研組織方式,吸引和匯集有國際影響力的一流專家、機構,組建“云南綠色食品國際合作研究中心”,搭建高效的國際合作創新研究和協作平臺,以研究一流核心技術、形成一流科技成果、推進一流產業發展為導向,加快提升“綠色食品牌”科技創新能力、先進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和全產業鏈技術服務能力。充分發揮與南亞東南亞國家毗鄰優勢,針對不同國家、不同主體、不同項目分別采取科技試驗示范合作、替代種植、企業聯合、院所合作、技術中介等不同模式,以提高農業生產和糧食生產水平為目標,加強與南亞東南亞國家農業科技領域合作,推動農業全方位、多領域、深層次科技交流。建設對接國際資源的高水平研究平臺。積極開展面向周邊國家和地區的農業科技交流合作,建設一批不同類型的境外農業示范園區,加強境外農業技術指導和培訓,打造面向南亞東南亞的農業技術推廣樞紐。 開展跨境動物疫病區域化管理試點工作,建設動植物疫病跨境聯防聯控體系,提升跨境突發動植物疫情應急處置能力,保障區域范圍內農業公共安全。完善監控體系,建立有害生物、外來物種、生態環境、國際河流等重大生物生態監測防控站點。提升實驗室檢測能力,開展動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的風險評估。加強對周邊國家重大有害生物防控的物資援助和技術服務,重視區域整體治理,聯合制定有效防控方案,提高聯防聯控水平,形成我國西南生物安全屏障,確保農業生產安全。保護邊境地區畜牧業生產安全和公共衛生安全,抓好肉牛進口隔離免疫、屠宰加工等關鍵環節工作。實施好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健全生物安全查驗機制,有效防范外來生物入侵和物種資源喪失。強化外來物種入侵和遺傳資源喪失防控。 鼓勵企業在糧食、茶葉、花卉、水果、蔬菜、堅果、咖啡、中藥材、生豬、肉牛等產業領域,加強境外農業投資合作。積極培育區域型跨國農業集團,將省屬國有企業作為農業對外開放的重點支持對象,鼓勵扶持龍頭企業在周邊國家開拓重要農業資源,打造培育大型跨國農業企業。鼓勵民營企業走出去,圍繞云南農業對外開放產業鏈的相關環節,積極在周邊國家投資,幫助企業做大做強,培育一批開放型農業領軍企業。引導各類開放型農業企業形成企業聯盟,通過共享企業資源,統籌力量,協同推動云南開放農業。引導外資重點投向我省畜禽和水產品加工、設施農業、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等領域。推動農業科技、人才對外交流合作。創新對外合作方式,提升企業國際經營能力。加強與其他國家和地區在農業技術培訓、疫病防治等領域的合作。推動建設南亞東南亞區域農業合作園區和農墾大型海外生產基地。 六、推進農業綠色發展 農業綠色發展,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加快農業現代化、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舉措。要節約利用資源,保護產地環境,提升生態服務功能,全力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農業發展新格局。 建立耕地輪作休耕制度。推動用地與養地相結合,集成推廣綠色生產、綜合治理的技術模式,對土壤污染嚴重、區域生態功能退化、可利用水資源匱乏等不宜連續耕作的農田實行輪作休耕。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配套建設耕地質量監測體系,進一步完善耕地質量等級評價工作。配合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協同推進農業節水工作。突出農藝節水和工程節水措施,推廣水肥一體化節水技術,提高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健全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體系。開展全省種質資源調查,加強動植物種質資源、原生物種保護利用,加快種質資源庫、畜禽水產基因庫建設,推進種質資源收集保存、鑒定和利用。加強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建設。強化漁業資源管控與養護,逐步實施禁漁區、禁漁期制度,科學有序組織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實施好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健全生物安全查驗機制,有效防范外來生物入侵和物種資源喪失。 減量使用農業投入品。繼續實施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推廣有機肥替代化肥、測土配方施肥,強化病蟲害統防統治和全程綠色防控。完善農藥風險評估技術標準體系,加快實施高劇毒農藥替代計劃。規范使用飼料添加劑,減量使用獸用抗菌藥物。建立農業投入品電子追溯制度,嚴格農業投入品生產和使用管理,支持低消耗、低殘留、低污染農業投入品生產。全面推進秸稈和畜禽糞污等資源化利用。推廣種養結合模式,支持規模畜禽養殖場沼氣發電并網治理工程、規模養殖場畜禽糞便有機肥加工和畜禽糞便處理中心項目。以“九湖”流域為重點區域,推進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建設農業面源綜合治理示范區,探索農業濕地與面源污染監測體系建設,加快農田氮磷流失生態攔截工程建設,推進高原湖泊流域的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加強農產品產地環境監測預警,完善農產品產地環境監測體系,建立健全產地環境省級監測控制點位,構建覆蓋全省的農產品產地環境安全信息管理平臺。 堅持系統性、整體性、協調性、循環性原則,整合資源,形成合力,統籌推進農村地區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保護好農業生態環境、田園生態系統。強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有序開展污染地塊類和農用地類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技術應用試點。落實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嚴格實施草原禁牧休牧輪牧和草畜平衡制度,防止超載過牧。加強嚴重退化草原治理。認真執行長江“十年禁漁”制度。 七、深化農村改革 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是黨在農村政策的基石,要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堅持家庭經營基礎性地位、堅持穩定土地承包關系。要運用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成果,審慎穩妥開展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試點工作。加快培育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引導健康規范發展,使之成為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健全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通過服務組織將先進適用的品種、技術、裝備、設施導入小農戶,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堅持家庭經營基礎性地位,創新農業經營組織方式,推動承包土地經營權規范有序流轉。 進一步規范集體經濟組織運行,健全完善集體資產財務管理各項制度,加強非經營性資產運營管護,確保用制度管好錢、管好事、管好人。以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的成果為基礎,建立健全集體資產年度清查報告制度,加強集體資產臺賬管理,掌握集體資產權屬變動情況。規范集體資產收益分配,既考慮集體長遠發展,也防止成員權益受損,讓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分享改革成果。力爭用2—3年時間,在全省農村建立股份合作機制,實現村級集體經濟全覆蓋。積極推進“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改革,深入實施村級集體經濟強村工程,支持村集體經濟組織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積極探索產業發展、資產經營、資源開發、股份合作、異地置業、服務創收等發展模式,不斷增強村級集體經濟的“造血”功能,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充分利用現有的各類農村產權流轉服務平臺,推動以縣(市、區)為重點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建設,有效發揮產權市場信息集散、價格發現、資本進退、資源配置和規范交易的功能,實現農村產權交易的公開、公正、規范運行。 構建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堅持把農業農村作為各級財政支出的優先保障領域,建立財政支農投入與“十四五”規劃有效銜接,出臺農業農村領域省級與州市財政事權與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方案,落實土地出讓收入用于農業農村比例的改革要求。探索建立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制,深入推進“大專項+任務清單”管理改革,增強州(市)、縣(市、區)政府自主統籌空間,提高項目實施效果和資金使用效率。支持各地發行專項債券扶持符合條件的鄉村振興發展項目建設,用于有一定收益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村莊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和杠桿作用,統籌運用信貸、保險、基金等多種工具,通過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政府購買服務、擔保貼息、以獎代補、風險補償等措施,帶動金融和社會資本投向農業農村。切實發揮農業信貸擔保體系作用,加快建立覆蓋主要農業縣的農業信貸擔保服務網絡,全面開展以適度規模經營新型經營主體為重點的信貸擔保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