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暖陽穿破薄云灑在大地上,已經退出深度貧困村的維西縣中路鄉拉嘎洛村已是舊貌換新顏。村里的路買瑪老人安詳地在自家門前曬著太陽,飽經風霜的臉上雖然刻滿了歲月的年輪,但始終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坎坷的人生 出生于1937年的路買瑪老人可以說生在舊社會長在新中國,一生經歷了無數的坎坷。說起過去的苦日子,老人眼中閃動著淚花,她說:“在舊社會窮人不但吃不飽、穿不暖,連做人的基本尊嚴都沒有。一年四季辛苦勞作,換來的卻是奴隸主的辱罵和毆打,過著豬狗不如的日子。”新中國成立后,同很多傈僳族群眾一樣,路買瑪和丈夫一起擺脫了奴隸主的控制,人生第一次獲得自由,并分到了自家的土地。夫妻倆人種植玉米、馬鈴薯,日子雖然清貧,但實現溫飽不成問題。但好景不長,命運似乎跟她開了一個玩笑,一場大病奪去了她丈夫的生命,沉重的生活負擔落在她一個人身上。她沒有向命運低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默默地承擔起家庭的責任。隨著歲月的流逝,路買瑪的親人相繼過世,她成了一位孤寡老人,獨自住在一間破敗不堪的木楞房里,由于年事已高,無法下地,只好靠村里人的幫助和國家的救濟糧過日子。 我還想多活幾年 國家實施精準扶貧后,很多貧困群眾的生活都迎來了改觀,路買瑪老人也是其中之一。精準扶貧,像春風雨露滋潤了這位老人干涸的心田,讓她看到了生活無限的美好。 根據國家相關政策,路買瑪老人家也被納入住房重建戶,國家為她修建了一所漂亮的平房,庭院里還種植了各種花草。掛鉤聯系的單位還為她家添置了電視、沙發、衣柜等家具。同時,她家還被列入村里的特困供養戶,每月可以享受生活保障費946元、護理費88元以及每月1034元的特困供養費。村里還安排了附近的村民蜂志林一家幫助照顧老人的一日三餐,現在老人的日子過得衣食無憂。 以前,當地村民因為日子過得拮據,各自忙于生計,無暇顧及老人。現在,拉嘎洛村群眾沐浴著精準扶貧的春風,村里的路變成了水泥衛生路,飲水方便了,房屋變漂亮了,產業發展了,群眾的思想觀念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大家在脫貧致富的路上,沒有忘記路買瑪老人,村里人輪流承擔起照顧老人的義務,隔三差五來看望老人,幫她打掃衛生、為她洗臉搓背。誰家殺雞宰羊了,也不會忘記為老人送去一碗肉湯。村里還成立了“婦女聯合會服務隊”“青年志愿者服務隊”,每次開展志愿服務時,都會到路買瑪家,為她送來慰問品,陪老人聊天。 這一切深深地觸動著老人,路買瑪逢人便說:“是黨和政府讓我過上了好日子,為我蓋了新房,現在生活有保障,吃穿不愁。雖然我沒有親人,但黨就是我的親人,這樣的好日子我還想多活幾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