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家住維西縣保和鎮的傈僳族漢子余志國在麗梅專業合作社忙得“兩頭見星星”,盡管很辛苦,但他的心里卻比蜜還要甜。余志國高興地說:“2021年,我光是在合作社的務工收入就達17000元,加上賣藥材的收入,全家總收入達到4萬多元,日子一年比一年好。” 余志國所說的專業合作社就是臘八底村黨員致富帶頭人余向華創辦的麗梅農民專業合作社。該合作社創辦以來,保和鎮臘八底村那獨底村民小組87戶傈僳族群眾全都加入了合作社,2021年,那獨底的原精準扶貧建檔立卡戶人均收入達到12000元,村民的人均收入則達到16000元,成為臘八底村農民人均收入增長最快的村民小組。 余向華介紹說:“我們合作社與三九胃泰集團達成協議,合作社生產的中藥材由企業統一收購,村民按照企業制定的生產標準按質按量完成中藥材種植和初加工任務。這幾年,我們的任務完成得很好。” 麗梅專業合作社是保和鎮落實“雙綁”機制發展特色產業,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動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保和鎮黨委、政府緊緊圍繞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目標,引進和培育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壯大農業專業合作社,延長產業鏈,以“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方式,建立健全龍頭企業綁定合作社、合作社綁定農戶的“雙綁”利益聯結機制,建立企業、合作社與農戶的利益鏈條,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讓廣大農戶在推進健康生活目的地和綠色食品“兩個品牌”的建設中增加收入。 截至2021年底,保和鎮引進和培育農業龍頭企業6家,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社38家,實現“雙綁”合作社12家;有產業發展意愿的低收入農戶共220戶,其中180戶與合作社實行“雙綁”,“雙綁”率達86%。 在“雙綁”機制的帶動下,保和鎮拉日拍底糯山藥基地、蘭永片區冰葡萄基地、羅馬、永春中藥材種植基地、高泉新型馬鈴薯種植基地、拉河柱老鴉樹蔬菜種植基地等示范基地建設快步推進,打造出了白帕塘、南嘎拉等一批休閑農莊、精品民宿等生態旅游產品,豐富了農村經濟業態,拓展了農民增收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