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明媚的春光灑滿維西縣保和鎮羅馬村阿普馬獨村民小組,村民們忙著在房前屋后種草植樹。 “這幾天,我跟著民管委做三件事情,一是護林防火,二是義務植樹,三是參加疫情防控。”蜂梅青邊種樹邊說,“這幾年,我們家家戶戶都嘗到了植樹造林、綠化家園的甜頭,大家保護森林資源的積極性都很高。” 以前,蜂梅青是羅馬村阿普馬獨村民小組的建檔立卡戶,50出頭,早年跟丈夫離異,一人一戶,被聘為生態護林員。去年,她僅是撿菌子的收入就有1.7萬元,加上護林員工資收入、草山補貼、退耕還林補貼等,她的經濟收入超過了3萬元,從重點幫扶戶變成光榮脫貧戶。 羅馬村黨總支書記李春華說:“這幾天,我們村群眾踴躍投身植樹造林、綠化家園行動,掀起了義務植樹造林的高潮。這些年來,我們村發生了明顯變化:群眾從‘要我種樹’轉變為‘我要種樹’。變從何來?廣大群眾在生態文明實踐中端上‘生態碗’、吃上了‘生態飯’,野生菌等山貨收入超過羅馬村群眾經濟收入的四分之一。” 從“要我種樹”變為“我要種樹”的豈止是像羅馬村這樣的高半山區? 永春河畔的南嘎拉村民小組是一個傈僳族、黎族、漢族聚居的山村,有61戶人家,其中,傈僳族有36戶、黎族有13戶、漢族有12戶。直到上世紀90年代末,南嘎拉村民小組還是一個典型的靠砍柴、燒炭過日子的貧困山村。2015年,南嘎拉村民小組有61戶人家,精準扶貧建檔立卡戶就有32戶。 3月16日下午3時,正在小院栽花種草的南嘎拉村民小組村民黎有成給我們講述了端上“生態碗”、吃上“生態飯”的故事:“誰都想過上體面的生活,但并非所有人都能如愿。2015年,我們家戴上了貧困戶的帽子,原因就是兩個女兒一個上大學,一個上高中,家里入不敷出。4年前,為了讓孩子能夠順利上完大學,我們夫妻倆到香格里拉市農貿市場租了一個賣魚的攤子做買賣,雖然很辛苦但收入不錯,孩子的學費、家里的花銷有了保障,并有了一些結余,日子一天天好起來。后來,我們回到家鄉改造房屋,還養起了土塘魚。功夫不負有心人,去年4月,我家的農家樂開張了,取名叫‘黎家小院’,游客紛紛慕名而來,生意越來越好,孩子的學費,家里的開銷有了保證,更重要的是老人不再是‘空巢老人’,一家人和和氣氣,其樂融融。我們村黨總支書記對我們說:南嘎拉要追求‘三高’目標,即產品高品質、環境高顏值、生活高質量。” 追求“產品高品質、環境高顏值、生活高質量”,南嘎拉村民小組實現了“四多”,即養生態魚的人多、開山莊的人多、游客多、增收渠道多。到目前,南嘎拉村民小組61戶群眾中,有58戶養殖生態魚,有魚塘110個,總面積130畝;有生態農莊6個,直接帶動就業32人;生態魚、生態雞、生態豬賣上了好價錢,群眾增收路子越來越寬廣。 羅馬村民小組、南嘎拉村民小組是保和鎮黨委、政府厚植生態基礎,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和綠色食品“兩張牌”,鞏固提升脫貧成效,推動城鄉融合發展,促進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 從“要我種樹”到“我要種樹”的轉變帶來保和鎮產業轉型升級。到目前,保和鎮農家樂生態農莊發展到106家,從業人員達1460人。在農家樂等農村新型經營主體的帶動下,保和鎮以蔬菜、蕎麥、糯山藥、魔芋、百合、食用菌、核桃、冰葡萄、中藥材為主的特色種植業和以中華蜂、土豬、生態魚、土雞為主的養殖業蓬勃發展。與此同時,“兩張牌”拓寬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渠道。據統計,截至今年2月底,保和鎮加上永寧社區、蘭永村永吉村民小組,共有勞動力15995人,共完成勞動力轉移就業11684人;勞動力中原建檔立卡戶勞動力5838人,轉移就業4609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