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 由省委宣傳部組織的 “沿著總書記的足跡·云南篇”主題采訪組 走進臨滄市、昆明市、昭通市 大理白族自治州、保山市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等地 中央駐滇及省、市、縣4級媒體聯動 采訪云嶺大地各族兒女 牢記囑托、感恩奮進、砥礪前行的 精彩故事 《云南日報》頭版分別刊發了 兩篇“沿著總書記的足跡·云南篇”主題采訪 活動側記 夏日,云嶺大地青山疊翠、綠意盎然,處處煥發著勃勃生機。 5月25日至30日,由省委宣傳部組織的“沿著總書記的足跡·云南篇”主題采訪組走進臨滄市、昆明市、昭通市,中央駐滇及省、市、縣4級媒體聯動,采訪云嶺大地各族兒女牢記囑托、感恩奮進、砥礪前行的精彩故事。 采訪組歷時6天,行程1000多公里,深入12個點采訪了數十名基層干部群眾,用手中的筆和鏡頭記錄阿佤人民建設美麗家鄉、維護民族團結、守護神圣國土的生動實踐,展示昆明滇池保護治理工作新舉措、新成效,講述西南聯大在抗日烽火中8年辦學的光輝歷史,見證魯甸龍頭山鎮在廢墟上建成幸福美麗新家園的喜人變化。 黨的光輝照邊疆,邊疆人民心向黨。采訪組走進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看到一面面鮮艷的五星紅旗在村村寨寨飄揚。距離邊境線僅200米的勐董鎮龍乃村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佤族群眾發展生產、建設家園、消除貧困、打造邊境小康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歷史性巨變。“龍乃村《村規民約》有10條,第一條就是‘心向總書記、心向黨、心向國家’,阿佤人民將永遠聽黨話、感黨恩,世世代代跟黨走。”龍乃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趙愛軍說。 資料圖 雷桐蘇 周燦 攝 去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給滄源縣邊境村的老支書們回信,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回信精神的鼓舞下,阿佤山村村寨寨信心倍增、干勁十足。“建設好美麗家園、維護好民族團結、守護好神圣國土”成為阿佤人民的自覺行動。如今,位于世界佤鄉鄉村振興示范項目核心區的糯良鄉班鴿村黨建引領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班洪鄉下班壩自然村立足生態優勢發展鄉村旅游,去年全村實現鄉村旅游關聯性收入240萬元。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回信是新時代阿佤人民奮斗歷程中的榮耀。”采訪中,滄源縣委書記唐興平說,全縣上下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以“三好示范縣”創建為目標,全力抓實黨的建設、疫情防控和強邊固防、項目建設、社會治理、產業發展、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唱響新時代阿佤人民的幸福之歌。今年一季度,全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8.06億元、固定資產投資12.9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2.9%、100.43%,兩項指標增速均排名全市第一。 資料圖 昆明滇池濕地 崔永江 攝 藍天白云下,昆明滇池碧波蕩漾,星海半島生態濕地風景秀美,滇池環湖綠道景色宜人。2015年、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考察云南均對滇池保護治理作出重要指示。采訪組一行沿著滇池畔,探訪昆明市推動滇池水質從劣Ⅴ類改善為Ⅳ類,并連續兩年保持全湖Ⅳ類水質的治水新舉措,采寫滇池巾幗打撈隊30年如一日保護滇池、見證滇池湖水變清變好的生動故事。 資料圖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舊址 劉婭娟 攝 在昆期間,采訪組參觀了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舊址、西南聯大博物館,詳細了解西南聯大師生分3路入滇、辦學8年,在抗戰烽火中賡續中華民族文化血脈、為國家培養人才的光輝歷史。兩年多來,西南聯大博物館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豐富物證資料、優化布展方式、創新講解形式,在網上開設《西南聯大與現代中國》課程,吸引全國110多所高校遠程選課、近3萬名學生遠程在線學習。 美麗新家園,幸福龍頭山。2015年1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魯甸地震災區看望受災群眾,他對大家表示,“黨中央始終關心著大家。天災無情人有情。老天爺把大家的家園毀了,黨和政府一定要幫助大家建設一個更加美好的新家園!”7年多來,魯甸縣龍頭山鎮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在廢墟上建起了幸福美麗新家園,災區群眾生活方式發生新變化,產業發展探索新方式,鄉村振興有了新愿景,各族群眾幸福生活再出發。 資料圖 恢復重建后的魯甸龍頭山鎮 柴峻峰 攝 “如今的龍頭山鎮,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走在龍頭山新集鎮,曾經參與了魯甸6.5級地震抗震救災報道的采訪組記者十分感慨。采訪組深入采訪“地震中消失的村莊”甘家寨涅槃重生的故事,用手中的筆和鏡頭記錄龍頭山各族群眾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用勤勞的雙手創造美好新生活的精彩瞬間,以及發展花椒產業、打造旅游小鎮、繪就幸福生活新畫卷的生動實踐。 資料圖 恢復重建后的魯甸龍頭山鎮 柴峻峰 攝 牢記囑托,感恩奮進;踔厲奮發,勇開新局。站在新的奮斗起點上,云嶺大地各族兒女正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闊步前行。 6月17日 《各族群眾不負囑托譜新篇》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云南發展,心系邊疆各族人民。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親臨云南考察指導、三次給云南干部群眾回信,對云南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為云南發展擘畫藍圖、指引方向。云南各族干部群眾深受鼓舞,牢記囑托,感恩奮進,把總書記交辦的事情辦好,奮力譜寫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新篇章。 資料圖 祥云財富工業園區 5月25日,采訪團首站來到大理州祥云財富工業園區。記者深入項目施工現場、生產車間,采訪園區產業布局、招商引資、項目推進等情況。近年來,大理州以綠色能源與綠色制造融合發展為契機,加快洱海流域產業轉型升級,搶抓國家“雙碳”戰略機遇,協同引進綠色制造產業落地祥云集中建園,做強“光伏+新能源”產業鏈。 在大理市海東新區,工業級5G創新應用(大理)研究院(中國—東盟工業級5G協同創新中心)已經落地。大理州與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合作,以工業級5G技術作為突破點,選取旅游、生態、交通、農業、醫療、人工智能等特色產業,建立工業級5G產業示范區,立足于區位優勢、產業基礎和生態環境,將大理打造成為區域數據中心節點和產業示范區,形成以大理為技術示范區、立足云南、服務全國、輻射兩亞的數字經濟發展新格局。 資料圖 大理洱海 張成 攝 5月的洱海,碧波蕩漾,風景如畫。大理市灣橋鎮古生村是一個具有2000多年歷史的白族自然村。2015年1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古生村考察時在洱海邊“立此存照”,并走進白族村民李德昌家,在庭院中與李德昌一家和當地村民親切交談,留下了“記得住鄉愁”的經典語錄。 資料圖 大理市古生村 莊俊華 攝 “這些年來,村容村貌和湖濱環境都得到進一步改善,山清水秀,充滿生機。”在李德昌家,新華社云南分社記者王明玉仔細觀看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時的照片,感受著大理7年來的發展變化。 資料圖 和順古鎮 劉正凡攝 和順是我國著名哲學家艾思奇的故鄉。5月27日,采訪團來到騰沖市和順鎮,沿著習近平總書記走過的路線開展調研采訪。 兩年來,和順鎮圍繞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目標,在古鎮保護、文化傳承、生態文明建設、旅游發展、黨的創新理論宣講等方面做出積極探索。同時,打造了水碓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建起“能行好哲院”,開展“大眾哲學大家說”主題活動。 資料圖 艾思奇紀念館 “走進和順古鎮就能感受到它的變化。這里新建了游客中心,提升改造了艾思奇紀念館,古鎮周邊的生態環境變得更好了。”中國新聞社云南分社記者韓帥南感嘆,“智慧和順”建設讓古鎮服務更便捷、更高效、更有溫度。 司莫拉,佤語意為“幸福的地方”。采訪團來到騰沖市清水鄉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了解寨子的新變化和未來規劃。“我們看到司莫拉的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當地佤族群眾吃上了‘旅游飯’,收入逐年增加。”韓帥南說,幸福的佤族村走在更幸福的道路上。 資料圖 司莫拉晨景 趙普凡 攝 一次批示、一次會見、一次回信,習近平總書記始終牽掛著獨龍族群眾的生產生活。 資料圖 怒江美麗公路。云南省國資委 供圖 在新時代新征程上,獨龍江各族干部群眾牢記囑托,接續奮斗,全面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資料圖 獨龍族群眾在獨龍江鄉的廣場上跳舞 胡超 攝 “獨龍族群眾生產生活和獨龍江鄉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怒江各族干部群眾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建設好家鄉、守護好邊疆。”光明日報云南記者站副站長張勇在采訪后表示,獨龍江鄉發展得越來越好,當地群眾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這是總書記關心關懷和怒江各族兒女共同奮斗的結果。 資料圖 獨龍江鄉孔當特色旅游小集鎮全貌。羅金紅 攝 通過8天的實地采訪,各媒體陸續推出一批飽含真情、鮮活生動的作品。此外,各新媒體平臺、網站還通過短視頻、網絡直播等形式,發布了一批鮮活的新媒體作品。 來源:云南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