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維西縣保和鎮蘭永村扎木底村民小組,提起致富能手李玉梅可謂無人不知。她憑著一股韌勁,從一個只有初中文化的農村婦女到食用菌專家,歷經7年的不斷學習和摸索,筑就了如今的致富路。 “2014年,用竹子建了兩個大棚,一天產1百多斤菌子,現在我們基地都已經擴大到16.5畝了,棚子已全部換成鋼架結構,工廠化的蘑菇種植基地每天可以產8噸……”李玉梅是土生土長的農民,如今看著一個個菌棒,她滿臉欣喜地說。 執著:門外漢成了“土專家” 一次偶然的機會,李玉梅接觸到了人工栽培食用菌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通過一段時間的了解,她萌生了種植食用菌的想法,可創業之路并不平坦,還遭到了質疑:“現在日子過得好好的,為何要折騰?”“投資了能否掙錢?菌種會不會種不出來?即便能順利長出來,又是否能賣得出去?”……面對大家的疑慮,李玉梅態度堅決,2014年,她開始嘗試種植食用菌。 多年來,她每天都在棚里觀察菌棒的溫度、濕度,研究菌包,遇到問題就查資料,邊學邊干。7年間,她先后到山東、河南等地考察學習,先后引進了上千種品種進行試驗。她白天忙著管理大棚,晚上做實驗。最終,李玉梅挑選培育出適合當地氣候條件,又受老百姓歡迎的7個品種。2020年,李玉梅還邀請了從荷蘭歸來的專業老師作為技術負責人,通過借鑒歐洲牡蠣蘑菇工廠化技術,將10余畝的基地食用菌日產量提高到了8噸。 7年間,李玉梅建立實驗室,制作實驗工具,購買設備,制作培養基,消毒,接種,培育,試驗種植,管理基地……通過無數次的實驗,經歷過上百次的失敗,在她的努力耕耘下終于迎來了收獲的喜悅。如今的李玉梅已是當地頗有名氣的“土專家”,經常會有村民和種植食用菌的合作社來跟她學習大球蓋菇等的種植技術。目前,李玉梅的倮貢雪山公司已成為了滇西技術含量最高、規模最大的食用菌生產企業,公司每天生產和銷售的食用菌達1.2噸,產品除了在維西市場銷售外,還銷往麗江、大理、昆明、上海等地,過去的種種艱辛,終獲豐收,值得欣喜。 夢想:讓更多群眾富起來 李玉梅出生在一個貧寒的家庭。初中畢業后,她便獨自外出打工,以柔弱的肩膀撐起一個家。打過工、開過小賣部、經營過飯店、做過土特產買賣、承包過酒店……豐富的生活閱歷,不僅磨煉了李玉梅不服輸的性格,也讓她更能體會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她說:“通過這幾年的創業經歷,我覺得我一個人富不算富,能夠帶動周邊的老百姓一起致富,那才是真的富?!?/span> 作為地地道道的維西人,李玉梅深知維西縣有著優越的食用菌生長栽培環境,她結合當地的地域優勢、產業優勢以及自身的技術優勢,通過拓項目、夯舉措,在充分調查研究、產業論證的基礎上,她成功馴化了維西野生側耳(半邊翹),獲得了無公害農產品標識使用授權。 一路走來,李玉梅經歷了太多的酸甜苦辣。她告訴記者:“2015年,我們成立了維西祥瑞德食用菌農業專業合作社,共有80多戶老百姓,種植大球蓋菇、香菇、半邊翹,并為他們提供技術服務?!?/span> 李玉梅通過吸納周邊的移民搬遷戶及農戶到公司務工的方式,得到了廣大村民的支持和認可。技術工人劉連軍告訴記者:“我是從維西縣中路鄉搬到保和鎮永吉村的,在這里將近2年多了,如今,我在公司既會開裝載機,又是一名技術員,對現在的工作非常滿意?!?/span> “去年大學畢業后就來這里工作了,我主要負責實驗項目以及工廠的管理,不僅可以用我所學,還可以幫助更多的農戶種植食用菌,實現了自我價值。”技術人員李健說。 “能最大限度幫助群眾增加收入,過上好日子是我的初心。下一步,我們想要把半邊菌、平菇、大球蓋菇打造成維西縣乃至我們州規模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食用菌產業基地,為鄉村振興闖出一條新路子?!碧峒拔磥硪巹?,李玉梅堅定地說。 在維西縣,像李玉梅這樣的致富帶頭人還有很多。黨的十八大以來,維西縣高度重視培養鄉村致富“領頭雁”,把他們視為鄉村的“金種子”。全縣各級各部門紛紛發力,創新機制,加大培養、激勵力度,盤活鄉土人才隊伍,為鄉村振興注入生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