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里拉網訊 (實習記者 何雨桐) 近日,州防震減災局副局長龍貴生做客《一周一訪談》欄目,就云南及迪慶的地震形式、不同等級地震的危害等內容作詳細講解。 據介紹,作為青藏高原釋放巨大壓力和劇烈變形的主要通道之一,從印度板塊向云南輸入的地震能量達6.7級/年,加之斷層結構復雜,云南是我國乃至全球地震最多的地區之一,具有地震頻度高、發布廣、震源淺、災害重、震級大等特點。而我州境內及鄰區分布有瀾滄江斷裂、維西-喬后斷裂、德欽-香格里拉斷裂等活動斷裂,是云南地震多發地區之一,自二十世紀60年代以來,境內發生過多次5級以上地震。 地震的破壞程度與震級大小、震源深度、震中距、地震波的傳播等因素密切相關。龍貴生說:“通常用烈度表示地震的破壞程度。一般來說,一次地震發生后,震中區破壞最嚴重,烈度最高,從震中向四周擴散,烈度逐漸減小。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但可以劃分出不同的烈度區。按震級大小可以把地震分為弱震、有感地震、破壞性地震、嚴重破壞性地震。弱震一般指3級以下地震;有感地震一般指3級以上、5級以下地震;破壞型地震一般指5級以上、能夠對地表及其建筑設施造成破壞的地震;嚴重破壞型地震指7級以上地震。震級每相差一級,能量相差30多倍。震級不同造成的危害不同,同一震級震源深度越淺,破壞越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