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夏時節,走進維西縣白濟汛鄉碧羅村,只見清澈見底的河流穿村而過,干凈整潔的水泥硬化路縱橫交錯,生機勃勃的藥材種植綿延數里……秀美的村莊掩映在青山綠水間,展現出蓬勃向上的美麗畫卷。 黨建引領架起“連心橋” 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支部強不強,關鍵靠頭羊。 針對“基層黨組織不強、村民不和諧、產業不發展……黨組織癱瘓,人心渙散”等問題,碧羅村著力增強領導力,建設甘當重任的基層骨干隊伍,及時調整充實“兩委一隊”(村兩委、駐村工作隊)。選派2名黨員干部駐村幫扶,招聘2名大學畢業生到村工作,4名鄉政府工作人員被選派擔任支部第一書記,為碧羅村發展提供人才支撐;積極回引青年人才返鄉投身鄉村振興,回引的云南民族大學優秀大學畢業生擔任村委會主任;鼓勵支持在外務工人員和大中專畢業生返鄉創業,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進一步優化“兩委”班子結構,每年對支部書記履職情況進行1次綜合分析,對推進鄉村振興不勝任不盡職的及時予以調整;認真貫徹落實《農村基層黨組織規范化建設標準》,積極開展基層黨建“一村一品”示范創建,形成比學趕超、爭先進位的良好氛圍,提高了基層黨組織對鄉村振興的領導力和組織力。 如今,全村黨員發展到68人,一批有見識、想干事、會干事、敢干事的黨員群眾充實到村干部隊伍中,為建設美麗和諧的碧洛村筑起了堅強堡壘。 產業興旺群眾增收路子寬 在碧羅村采訪,映入眼簾的是成片的木香、白蕓豆、糯山藥等植物,綠意盎然、長勢喜人,群眾正在忙碌地進行除草管理。 碧羅村11個村民小組,零星分散在碧羅河兩岸的高山上,過去群眾種植單一、產量低、增收慢,制約了經濟發展。 “以前,我家主要靠種植苞谷和林下采摘為生,經濟收入很少。如今,我加入村里的合作社,種植木香,每年增收5萬元左右。”正在田間勞作的王咱丁下村民小組村民余學偉高興地說。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結合地理和氣候特點,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突破產業“瓶頸”是帶動群眾致富的唯一途徑。村“兩委”通過市場調查和分析論證,積極尋找投資項目,依托特色資源,因地制宜發展木香、糯山藥等富民產業,促進村集體經濟增長,帶動村民增收。糯山藥種植戶年收入可達2至3萬元。 村委會主任浩正華在該村成立了“維西瑾浩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合作社+基地+市場+農戶”的運作模式,帶動碧羅村木香種植面積達5800多畝,年產量1530多噸,產值1800多萬元,帶動了567戶木香種植戶增收。 該村出臺了一系列配套扶持、服務措施,鼓勵大眾創業、能人引領創業、精英返鄉創業,培育“能人經濟”,為鄉村振興注入新血液和新動能。如今,該村有合作社等經濟組織6家,通過產業化、市場化發展“訂單農業”,解決了以前群眾不敢種、種了賣不出去的難題。 樹文明新風提升村莊“顏值” 幾年前,記者曾隨同相關部門深入碧羅村托八洛村民小組采訪,當時一條纏繞在大山深處的羊腸小道是連接外界的唯一通道,幾十戶傈僳族人家的木楞房散布在山腰,人畜混居,生活條件艱苦。如今,托八洛組是另一番景象,家家搬進了寬敞明亮的樓房,水泥硬化路修到各家各戶門前,自來水引到各家院子里,庭前院后干凈整潔,在青山綠水的掩映下,村莊顯得格外美麗。托八洛組阿登說:“在黨的領導下,我們路好走了、住上了好房子、用水用電方便了,通過人居環境整治,村莊更美麗了。”近年來,碧羅村實行環境衛生常態化、網格化、精細化管理,確保每一個衛生網格都有人負責,加強“四亂”現象整治,推廣秸稈綜合利用,落實河長制,全力完成碧羅村河清障、治理、預警任務,實現“碧水”常態長治。今年春季全村累計義務植樹1000株,推進了環境美化建設。 過去,碧羅村是白濟汛鄉的“問題村”“后勁村”。該村切實加強黨組織引領力,“兩委”引導村民將“移風易俗”“愛護環境”“孝老愛親”等寫進村規民約,通過現場講解、入戶走訪等形式,讓村民廣泛知曉,引領村民自覺遵守村規民約,崇德向善,做優良家風、淳樸民風、文明新風的踐行者,進一步推動移風易俗,破除陳規陋習,以實際行動樹立文明新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