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的世界、水的源頭、林的海洋、云與茶的故鄉……”這是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縣享有的美譽;逐一對照,云南人可能會忍不住驚嘆,一定是特別的緣分,這也是云南! 背靠大山的云南、面朝大海的海南,山海有茶,于是有了奔赴山海的茶事。 尋味問茶·追溯一片茶葉的滄海桑田 在植物分類系統中,茶樹屬山茶科,山茶屬,茶組。茶樹是山茶屬中比較原始的種。 1824年,駐印度的英國少校勃魯士在印度阿薩姆省發現古茶樹后,在國際學術界開展了一場茶樹原產地之爭。當時的中國,并沒有做過這方面的調查,以至于栽培型大葉種茶被命名為阿薩姆茶,一直延續至今。而這種栽培型大葉種茶,在中國被命名為普洱茶。 景邁古茶與采茶人 1978年,在云南省景谷縣發現的距今3540萬年的寬葉木蘭化石,被認為是所有山茶屬植物的始祖。云南境內發現的幾棵典型古茶樹,分別是野生型、過渡型、栽培型古茶樹的代表;據不完全統計,至今全世界發現茶組植物40個種,中國占39個種,野生茶遍布長江以南各省區,其中云南就有33個種,且25個種為云南獨有。此外,分布在滇南、滇西南一帶的茶樹多屬高大喬木型,具有典型的原始形態特征……這些都為證明云南是世界茶樹原產地提供了有力證據。 海南大葉種茶。李天平 攝 提到“高大喬木”這一特征的古樹茶產地,就不得不提海南。生長于海南熱帶雨林中的野生茶樹由于葉片比較大,俗稱大葉種茶。1882年,美國植物學家香便文考察海南島黎區,他此行的貢獻之一,就是在白沙一個叢林中發現并記錄了野生茶樹。而當時國際上存在茶樹原產地的爭論,香便文的發現為后來國際上重新認定中國是茶樹原產地提供了佐證,應該說,其中也有白沙野生茶的貢獻。 越陳越香·感受一片茶葉的文化脈絡 普洱茶越藏越香、變化無窮、多樣豐富的自身特性和個性化的消費行為,使其具備了其他茶類無可比擬的競爭力。云南向世界呈現了獨一無二的古茶樹資源以及豐富多彩的民族茶文化形態,保留了從茶樹育苗、種植、養護、采摘、處理鮮葉、緊壓茶以及品飲的獨到技術,找得到從吃鮮葉到泡功夫茶的完整證據鏈。 白族三道茶 隨著現代健康飲品的迭代涌現,以普洱茶、滇紅茶為代表的云茶越來越成為國內外消費者關注的飲品,其中,普洱茶產業更是成為中國茶產業、茶文化消費市場最具影響力的特色產業之一。如今,古茶樹資源與云南民族文化正在高度結合,如南糯山哈尼族“吃的也是茶葉,穿的也是茶葉”的生活方式,德昂酸茶始終保留著最傳統的味道和制作工藝,白族三道茶、基諾族涼拌茶、傈僳族油鹽茶、藏族酥油茶等既獨特又豐富的茶俗,體現了民族文化的多樣性。 紀錄片《海南紅山之外》中黎族人席地而坐喝大碗茶的畫面。 圖據海南省民族學會 與茶葉大省云南不同,小產區海南也自有芬芳。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在崇山峻嶺間孕育出寶貴的資源——雨林古茶,古時海南老百姓稱之為“黎茶”,這與黎族悠久的采茶制茶歷史有關。 海南黎族聚居區流傳著一個關于茶的故事:很久以前的一天,黎族先民上山圍獵,身上帶的水都喝光了,大家口干舌燥又疲憊不堪,便坐在一棵蔥綠的小樹旁歇息。這時,一位老獵手隨手摘了幾片嫩葉放在嘴里咀嚼,沒多久便不覺得渴了,精神也好起來。于是大家紛紛采摘這棵樹上的嫩葉咀嚼,疲憊也很快消除了。后來,黎族人通過不斷嘗試,知道了這種樹的葉子不僅可以生津止渴,還有消除腹脹、清熱降火等功效,便將其當作“神樹”來保護,并移植于山寨周圍。千百年來,這片采自大葉種茶樹的葉子先后以食、藥、飲等形式登上歷史舞臺,陪伴當地黎族群眾度過了一個又一個寒冬酷暑,也成就了獨特的白沙茶文化。 白沙縣采茶場景。圖據白沙宣傳片 向茶而行·赴一次山海之旅 秋天的景邁山寨別有一番風味,山巒疊嶂、云霧繚繞,云煙在山林、茶樹、房檐間穿梭,若隱若現,仿若仙境。每到這個時節,景邁山除了茶人,還有許多慕名而來欣賞云海的中外游客。 瀾滄縣景邁山古茶園。 不同的美景,相同的選擇,海南省白沙縣的茶園也讓不少游人慕名而來,在流動的云霧間體驗茶葉采摘、品有機茶、吃黎家菜、住茶園民宿,與大自然來一場親密接觸。 茶旅融合,不僅是唇齒間留下的那縷淡淡茗香,還因其綠色健康的良好形象,在現代旅游市場中實現蓬勃發展。從茶山到茶旅,云南和海南在推廣茶文化、做強茶產業鏈上,都有了自己的心得。 晨霧里的海南大葉種茶林。圖據白沙宣傳片 云南省普洱市圍繞茶旅融合,在產、學、研、文、旅領域建立了完整的產業鏈體系,進一步延伸茶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推進普洱茶有機化、標準化、品牌化和產業融合發展,全力擦亮“普洱茶”金字招牌,推動茶產業健康發展。通過實踐,探索出了綠色有機、茶旅融合的新路子。 海南白沙縣積極探索“以茶促旅、以旅帶茶”發展模式,在“生態+農業”“生態+旅游”“生態+體育”等方向持續發力,加強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能力建設,并在海南自貿港建設新的發展機遇下,不斷發揮區位優勢,推進茶產業融合向縱深發展,進一步擦亮白沙茶旅融合新招牌,拓寬新消費業態,推進茶產業融合發展邁向縱深。 山海有茶·不負山海 茶產業發展的基礎,在于良好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享受著大自然的偏愛,就意味著更多的責任。這背后,是既要保護好茶樹、茶種資源,又要發揚好茶文化,做好茶文章。 勐海茶廠 2023年春節剛過,《云南省茶葉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工作方案(2023—2025年)》出臺。方案提出,計劃用3年時間,實施古茶樹資源保護利用、綠色有機化深化等8大工程。大力鼓勵和支持企業創新發展,推進數字技術與云茶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拓展市場營銷模式,擴大云茶影響力,提高市場占有率,加快推動云茶產業做大做強。到2025年,云南茶葉種植面積、產量分別穩定在740萬畝、50萬噸左右,保持有機認證茶園面積、茶產品數量居全國第1位,力爭全產業鏈產值翻番,由茶業大省邁向茶業強省。今年3月正式施行的《云南省古茶樹保護條例》,也標志著云南以地方立法方式,對古茶樹資源開展保護工作有了新突破。 白沙以茶為媒、依茶致富、因茶而強 不久前,產自白沙黎族自治縣生態茶園的薄沙牌“白沙綠茶”,成為海南首個具有碳標簽的茶葉。有了碳標簽,消費者可清楚了解茶葉生產過程的綠色清潔程度。由此帶來的茶產品溢價,不僅助力農民增收致富,還能促進綠色產業鏈發展。沿著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三茶”統籌發展理念,海南茶產業再次走向轉型發展的新風口。面對傳統模式下,本地茶產業存在的規模小散弱、品牌不響、創新不足等桎梏,海南茶企以新思索探尋茶業新路徑,在技術創新、數字農業、文化打造等方面頻頻發力,書寫高質量發展的“新茶經”。 山海有茶 于是有了奔赴山海的熱愛 如今的云南與海南 茗茶各有芬芳,香飄世界 指導單位 云南省委網信辦 聯合出品 云南日報報業集團·云報客戶端 海南廣播電視臺·視聽海南客戶端 瀾滄縣融媒體中心 制作單位 云南日報報業集團云報客戶端 云南省媒體融合重點實驗室·精品制作融媒工作室 聯動推廣 海南廣播電視臺·視聽海南客戶端、四川日報報業集團·川觀新聞客戶端、貴州日報報刊社·天眼新聞客戶端·普安縣融媒體中心、浙江日報報業集團·潮新聞客戶端、安徽日報報業集團·安徽日報客戶端、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新福建客戶端、江西日報報業集團·江西新聞客戶端、湖北廣播電視臺·長江云新聞客戶端、廣西日報傳媒集團·廣西云客戶端、陜西日報傳媒集團 ·群眾新聞客戶端 昆明五華發布、微觀盤龍、唯美官渡、昆明西山發布、東川發布、呈貢發布、晉寧詩意的棲居地、愛上富民、宜良之窗、石林融媒、悅讀嵩明、魅力祿勸、尋甸融媒、魅力安寧、曲靖M、麒麟融媒、沾益新聞、微馬龍、爨鄉陸良發布、愛在師宗、羅平發布、富源融媒、微會澤官方、宣威發布、紅塔區發布、江川發布、山水澂江、名城通海、華寧頭條、易門發布、生態魅力峨山、大美新平、熱情元江、保山日報、隆陽發布、水墨施甸、龍陵新聞、昌寧發布、騰沖發布、昭陽融媒、微魯甸、巧家融媒、微鹽津、微大關、微永善、微綏江、微鎮雄、微彝良、微扎西、微水富、古城之窗、掌心玉龍、今日永勝、美麗華坪、寧蒗新聞、普洱發布、茶城思茅、寧洱發布、墨江發布、景東融媒、映像景谷、鎮沅發布、三江經緯、普洱孟連、拉祜瀾滄、西盟云、微播臨翔、鳳慶視點、滄江明珠云縣、永德新聞、邊陲鎮康、雙江融媒、耿馬融媒、滄源融媒、楚雄發布、數字楚雄、雙柏縣融媒體中心、牟定發布、南華融媒、姚安融媒、大姚發布、永仁融媒、美麗元謀、武定發布、祿豐宣傳、錫都個舊、美麗開遠、今日蒙自、彌勒廣播電視臺、苗鄉屏邊、古城建水、魅力石屏、紅高原瀘西、云上梯田和美元陽、夢想紅河、多彩金平、綠春縣融媒體中心、自貿時代看河口、文山發布、視聽文山、非常文山、硯山融媒、北回視聽、相約老山、馬關潮、瞭望丘北、視聽廣南GNTV、富寧融媒、西雙版納、景洪發布、勐海發布、勐臘發布、大理發布、大理融媒、掌心漾濞、祥云時訊、今日賓川、微彌渡、微南澗、巍山微視、永平之聲、云龍關注、洱源發布、今日劍川、鶴慶融媒、德宏發布、德宏團結報、德宏廣播電視臺、掌上瑞麗、微美芒市、蘆絲之鄉梁河、美麗盈江、目瑙縱歌之鄉隴川、怒江傳媒、瀘水時訊、走進福貢、三江之門、貢山發布、迪慶日報、香格里拉融媒體、德欽縣融媒體中心、維西融媒體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