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時節,走進香格里拉市尼西鄉湯滿村湯堆村民小組黑陶制作傳承人陳德永老人家里,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古樸雅致的藏房,充滿濃郁的傳統文化氣息,庭院里盛開的鮮花色彩繽紛,老人坐在黑陶制作間的操作臺前,專注地制作著一個茶壺,旁邊的展示柜里擺滿餐具、炊具、茶具、酒具、香爐、酥油燈等精美的黑陶制品。“過去靠人背馬馱翻山越嶺把黑陶運到外地銷售,如今,坐在家里也能通過互聯網把黑陶銷往全國各地,村民的收入一年比一年多,生活條件越來越好。”陳德永老人開心地說。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迪慶州結合實際,通過黨建引領、發展產業、發展鄉村旅游等措施,切實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穩步推進鄉村振興。一座座秀美的民居煥發新顏,一個個如畫的鄉村游人如織,一項項特色產業托起新的希望…… 近年來,我州圍繞主導優勢產業,按照“做優做強葡萄、中藥材、特色畜禽產業”的發展思路,打造產業集群,聚力推進鄉村振興。圖為香格里拉市文博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文博多吉正在飼喂西門塔爾牛,合作社位于該市金江鎮,平均年產值達100萬元。(和建蕓 魯茸追瑪 攝) 鄉村振興正當時 四通八達的道路、錯落有致的新居、生態宜居的村莊、紅紅火火的產業,一張張笑臉滿溢幸福……近日,走進香格里拉市尼西鄉湯滿村,一幅幅鄉村振興秀美畫卷迎面而來。 “在黨員的帶頭下,如今,我們湯堆村民小組70%的人家都在從事黑陶制作,年收入也從過去的幾千元增加到了幾萬元,黑陶成了村民增收致富的‘金飯碗’。”該村民小組組長曹新民說。 “湯堆村黑陶年銷售額約460萬元,個體農戶最高年生產銷售額10萬元左右,一般銷售額2至3萬元,最低銷售額也有5000到6000元。如今,陶農戶均年收入可達3萬至5萬元。”尼西鄉湯滿村黨總支書記和澤清介紹。 今年66歲的陳德永是黑陶燒制技藝傳承人,他說:“隨著鄉村旅游的發展,來村里旅游的人越來越多,給我們帶來了商機。”據介紹,目前,陳德永家的黑陶體驗館每天都會有前來體驗黑陶制作的游客。“我家新建的民宿也即將開業,到時候,可以滿足游客吃、住、游、學‘一條龍’服務的需求了。”陳德永說。 近年來,尼西鄉湯滿村實行“黨總支+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通過村企合作、固定資產投資等方式,實現村集體經濟收益26.43萬元。依托中國湯堆村傳統村落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黑陶制作)兩大名片,推進鄉村旅游小鎮建設和國家級3A級景區建設,同時,借助“互聯網+”的發展模式,將農民的“田間地頭”變為“銷售平臺”,解決尼西湯滿蘋果、冬早馬鈴薯等銷路,實現戶均增收1萬余元。2022年以來,國家科技特派團通過現場技術培訓、微信、電話等方式提供產業技術指導服務,建立了6個桃新品種引種區,為湯滿村特色農業產業提供科技支撐,促進農民增收、發展農村經濟。通過舉辦“情舞文化節”“藏昌節”“蘋果采摘節”等農民喜聞樂見、樂于參與的民間文化活動,提升文化內涵,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尼西鄉湯滿村的發展只是迪慶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如今,在迪慶高原的廣袤大地上,黨的組織力、凝聚力、戰斗力已經滲透到了鄉村振興的方方面面,“紅色引擎”為美麗鄉村建設凝聚起澎湃動能。黨員帶頭干,群眾跟著干,沉睡的資源被盤活,群眾的力量再凝聚,一個個鄉村煥發出新的活力,一幅幅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新畫卷正徐徐展開。 產業興旺 探尋農民富裕“金鑰匙”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關鍵在于產業振興。”近年來,迪慶州圍繞主導優勢產業,按照“做優做強葡萄、中藥材、特色畜禽產業”的發展思路,打造產業集群,聚力推進鄉村振興。 近日,位于金江鎮車軸村的香格里拉市文博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里,百余頭膘肥體壯的西門塔爾牛正悠閑地啃食著草料,合作社理事長文博多吉說:“除了合作社里養殖的100頭公牛,我們還帶動周邊農戶養殖了60多頭,到時候會以高于市場的價格回收。”據介紹,合作社自2016年7月成立以來,按照“合作社+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運營發展肉牛產業,平均年產值達100萬元。除了帶動農戶養殖肉牛,合作社還解決了周邊農戶的務工需求,最近兩個多月以來,平均每天用工20余人,并給予每人每天120元的工資。 “乘著鄉村振興的東風,我們有信心發展好肉牛產業,帶動更多群眾增收致富。”文博多吉滿懷信心地說。 近年來,維西縣保和鎮拉日村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合作模式,引進維西縣傈蕎農業生物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與維西國成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建立雙綁機制,對有產業發展意愿的農戶“雙綁率”達100%。產業發展讓群眾的“錢袋子”鼓了起來,思想觀念也發生了顯著變化。 “過去外出打工兼顧不了家里老人和小孩,現在在家門口就可以打工,還可以把自己的土地托管給公司。在田間務工時,每天的務工費有100元,一年下來差不多有5000到6000元的收入。土地托管1畝每年也有1000元的收入。”拉日村村民虎順山說。 拉日村自2021年起,整合土地資源,投入407萬元資金,建立糯山藥基地,帶動周邊拍底村民小組54戶農戶種植糯山藥,戶均增收0.5萬元。 近年來,德欽縣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氣候優勢,著力打造“一縣一業”葡萄產業示范縣,初步形成了布局區域化、經營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產業數字化、營銷市場化的全鏈條產業。葡萄產業成為了當地擴大開放、調整結構、轉型發展、促農增收的重要產業。 德欽縣升平鎮阿東村引進葡萄酒知名企業酩悅軒尼詩香格里拉(德欽)酒業有限公司和酩一葡萄種植(德欽)有限公司,以“土地流轉+基地工資”模式,鼓勵農民將土地流轉給企業,由企業開展規模化種植。公司直接與農戶合作,以每畝2250元的租金租賃土地,全村87戶農戶參與,共租賃阿東村流轉土地238.98畝,每年支付村民租金48.13萬元。與此同時,公司還以免費提供技術指導、專業化種植設備、農藥等方式帶動周邊121戶農戶參與葡萄種植。 鄉村旅游賦能鄉村振興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而旅游業是鄉村地區極具比較優勢和發展潛力的產業。近年來,伴隨著建設“美麗鄉村”工作的推進和鄉村旅游的興起,越來越多的城里人走進鄉村,走到田間,在農村住下來,玩起來,以觀光鄉村、體驗鄉村為主的鄉村旅游產業正悄然興起。 初秋時節,走進維西縣塔城鎮啟別村,古樸典雅的民居、幽靜整潔的院落、爭奇斗艷的綠植、平整寬闊的村道映入眼簾,所到之處,步步是景、處處是畫,令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 “我們村現在到處干凈整潔、花紅柳綠,環境美了,基礎設施好了,城里人更愿意到農村玩了,旅游也發展起來了,村民的經濟收入也跟著增加了。”村民娜妹介紹。 近年來,維西縣塔城鎮啟別村立足鎮域內優美的自然風光、多元的民族文化等文化旅游資源,按照村莊變景點、田園變公園、民房變民宿、村民變演員的發展思路,因勢利導、放大優勢,通過建設民宿,將獨特的自然景觀和文化創新相融合,大力發展文旅產業,逐漸成為助推地域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維西縣塔城鎮啟別村啟別村民小組的慢來悅民宿依山而建,視野開闊,環境幽雅。這家民宿原本是村民和艷群的老宅,修葺一新后賓客盈門,“客人最多時一天有幾十個人。”和艷群喜上眉梢。據介紹,自2022開業以來,慢來悅民宿年純收入達30萬元,年吸納村民務工3000多人次,實現年人均增收3萬元。同時,該民宿還幫助當地群眾銷售了價值80萬元的蜂蜜、核桃油等農特產品。 “自從民宿開業,我就在這里做保潔,工作輕松,離家近,還可以給家里增加一些收入,特別高興。”村民和女士說。 近年來,啟別村以“民宿+”為抓手,將民宿與當地特色文化結合起來,依托鄉土文化底蘊和特色農業,使“民宿+”成為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的一把“金鑰匙”。如今,伴隨著民宿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與民宿相關的產業相互融合滲透,為村民帶來了更多收益,也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創業的夢想。 “這里生態環境好,空氣清新,有豐富的民族文化,很喜歡這種田園生活。”來自廣東的張先生說。 民宿產業的發展,在潛移默化間不斷改變著原先農村產業貧乏、人力資源流失、大量房屋空置、土地空閑荒蕪的現狀,如今,資金流、物流、信息流、人力資源開始向鄉村聚集。和艷群說,希望整合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在農業、人文、旅游、建筑等融合發展中帶動周邊農戶增收致富。同時以自身為例,鼓勵周邊更多在外務工人員回鄉創業。 啟別村在鄉村旅游建設中,不斷強化規劃引導,采取以獎代補、先建后補、財政貼息、設立產業投資基金等方式,扶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業發展。同時,以“公司+產業+農戶+田園農莊”模式,開發生產具有競爭優勢的農村產品和旅游消費產品,由黨員帶頭引領廣大群眾直接參與受益。目前,啟別村呈現出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環境衛生不斷優化、民宿建設特色鮮明、客源市場不斷拓展的良好態勢。 浩渺行無極,揚帆但信風。如今,迪慶正闊步走在鄉村振興的康莊大道上,朝氣蓬勃、風景正好,一幅農村美、農業強、農民富的鄉村振興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