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云南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和鑫明做客《一周一訪談》欄目,就白馬雪山保護區生物多樣性現狀和保護成就以及下一步工作計劃作了介紹。 和鑫明介紹,白馬雪山保護區之所以成為生物多樣性的熱點地區,共有四方面原因。一是白馬雪山在地質史上沒有遭受第四紀冰川的侵襲,是眾多古老種和珍稀特有種的避難所;二是地理位置上保護區處于中國動物地理區系的古北界和東洋界交會處,保護區的動物兼具了兩個區的物種;三是保護區是橫斷山脈和“三江并流”縱嶺峽谷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南北走向的山脈和河流為南北物種的交流提供了便利的通道;四是較大的海拔垂直高差形成了多樣的生態系統,也孕育了豐富的物種。保護區生物多樣性具有豐富性、特有性、重要性、脆弱性的特點,體現在生態系統、植被類型和物種多樣性三個方面。保護區生態系統類型包括森林、濕地、冰川等,幾乎涵蓋了除海洋外的所有生態系統。同時,保護區也是中國低緯度地區寒溫性森林生態系統保存最完整的地區之一,植被類型可以劃分為7個植被型、10個植被亞型,37個群系、41個群落。滇金絲猴、杜鵑花屬植物是保護區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動植物物種。滇金絲猴是保護區的“旗艦物種”“傘護物種”和“明星物種”,據最新調查表明,保護區及周邊地區共分布有14個滇金絲猴種群,約2500只。而據文獻記載,保護區記錄有74種杜鵑花,占全國種類的13%,是許多模式標本的采集地。 談及近年來保護區生物多樣性所取得的成就,和鑫明表示,目前保護區構建了較為完善的監測體系,并完成了第二期生物多樣性監測計劃(2021-2025年)。監測隊伍和監測能力顯著提升,有專業技術人員93人。成功搭建起科研監測平臺,建有兩個野外科研基地,長期與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大學、云南省環境監測中心等合作開展科研監測工作。保護區科研監測成果豐富,出版了《白馬雪山鳥類》《白馬雪山觀賞植物》《白馬雪山曲宗貢野生蘑菇圖冊》等著作,編寫發布了《滇金絲猴種群監測技術規程》《滇金絲猴救護及放歸技術規程》兩個省級地方標準,每年編制完成年度《生物多樣性監測報告》《滇金絲猴種群動態監測報告》,2019年至2023年在公開出版的刊物上發表研究論文30余篇。 下一步,保護區將繼續加強對外合作交流,積極培養人才,引入先進的監測方法和監測設備,向“天空地一體化”的生態監測體系方向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