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西一中創辦于1944年,1958年開始興辦高中,是迪慶州建校最早的完全中學,也是維西縣唯一一所完全中學。1993年被云南省教育廳評定為“省級二級二類完全中學”,2001年被云南省教育廳批準更名為“云南省維西縣民族中學”。79年辦學歷史,幾遷校址,幾易校名,伴隨著共和國的成長,不斷發展壯大,莘莘學子遍及三江六峽,成為了推動邊疆民族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重要力量。2009年全州實施教育改革后,維西一中開始停招高中新生,2012年最后一批高中學生畢業后,維西一中由完全中學變為一所初級學校。 實施教育改革以來,從整體情況看,維西教育基礎設施落后的問題從面上得到了解決,特別是幼兒園、小學、中學的基礎設施肉眼可見地變好了,由于維西海拔低、氣候宜人,很多學生到香格里拉就讀高中時出現了嚴重的高原反應,經過各方努力,2017年9月,維西一中在曲靖市幫扶支持下恢復了高中班。這幾年維西一中的教育教學質量可以說是節節高升,從今年的高考情況看,2023年全州高考呈現止跌回穩、略有上升的態勢,本科上線率48.53%,同比提高8.49個百分點;一本上線率10.78%,同比提高2.32個百分點。維西一中在生源比較差的情況下,文科一本上線率4.58%,低于州民中2.26個百分點,二本上線率57.52%,位居全州首位,本科上線率累計62.09%,超出州民中18.69個百分點,超出全州29.34個百分點;理科一本上線率16.95%,低于州民中1.42個百分點,二本上線率51.69%,位居全州首位,本科上線率累計68.64%,超出州民中11.23個百分點,超出全州20.79個百分點。從這些數據看,近年來,維西一中做了大量工作,也想了很多行之有效的辦法,取得這些成績很不容易,但是我們也要看到,維西一中初中部的教育教學質量還需要下大力氣改善提升,高中部的整體情況很不錯,中等生體量很大,但是尖子生方面,怎么拔尖,怎么培養,也需要再思考、再謀劃。這次我們實地調研,發現了一些問題,歸納起來有幾個方面:一是基礎教育質量短板明顯。這是迪慶教育教學工作的共性問題,維西一中雖然在全州名列前茅,但橫向比,和省內其他州市相比,中考及格率與國家、省級達標要求還有差距。高考方面,一本上線率和本科上線率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和兄弟州市的差距也很大,優秀生源外流的情況比較突出,生源質量普遍偏低。二是教師隊伍建設亟待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方面,雖然有上海市和曲靖市的團隊式幫扶,但傳幫帶作用發揮還有待提升,教師隊伍平均學歷水平不高,研究生以上學歷的屈指可數,部分教師“向40分鐘要質量”的有效教學意識還不強,教研工作不夠深入扎實,備課延伸拓展、挖掘補充不足,教學方式簡單,滿堂灌、填鴨式居多,師生互動少、啟發思考少、培養興趣少,培優輔差的工作認識還不到位,控輟保學常態化清零壓力大,教師激勵機制難以有效落實,調動積極性不夠,還有部分教師配合學校以及年級組工作要求不到位,沒有真正做到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三是區域教育協調發展不平衡,鄉鎮教師流動大,人才留住難,擇校熱、擇師熱導致鄉鎮空、城區擠的現象比較突出。由于缺少優質師資資源引領,加之集中辦學后鄉村家庭教育的缺失,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小學教育的質量,較差的生源導致初高中階段學生基礎薄弱、后勁不足,影響了初高中的教育教學質量和水平。四是教育理念有待轉變。社會層面,全社會關心支持教育工作的氛圍還未形成,對教師不夠尊重,教師的社會地位大不如前;學校層面,大家對黨中央關于人才培養和教育工作的戰略部署學習領會還不到位,工作站位還不夠高,對當下的教育理念,特別是職業教育的認識還不夠深入,以就業為導向,分層次分階段按不同方向培養學生的理念還未得到根本性轉變,導致教育與就業出現了分離,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教育資源和教師精力的浪費。五是學校安全管理壓力大。實施教育改革以來,教師除了教育教學工作,還承擔了大量的生活管護工作,管教工作未實質性分離,精細化管理水平不高,學校安保人員少,工資待遇低,與龐大的校園安全管理需求不相匹配,校園安全問題時有發生,心理健康問題呈現低齡化趨勢,學校安全管理壓力較大。六是后勤保障存在諸多問題。當前,日漸提高的生活水平使學生家長對學校的住宿、飲食等后勤保障工作的要求越來越高,眾口難調,也提高了學校后勤保障工作的難度。由于基層財政困難,目前的高原農牧民子女生活補貼難以滿足學校食堂運轉的需要,過去維西縣通過將學校臨聘人員納入公益性崗位較好解決了編外用工待遇,但因公益性崗位有較為嚴格的年限規定,目前后勤人員均不能繼續享受補貼,后勤人員工資保障、待遇偏低,集體罷工等情況時有發生,影響了學校的正常運轉。 就教育教學工作者來說,干一行時間長了,往往很難跳出傳統的站位視野和固有的思維模式,下面我結合維西一中調研的情況,從自己的視角談談迪慶下一步加強和改進教育教學工作的初步考慮。 第一,加強和改進教育教學工作,要以三年行動計劃為統攬。 黨的二十大召開后,云南省委緊緊圍繞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確立了“3815”戰略發展目標——3年上臺階,8年大發展,15年大跨越,努力推動云南省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跟得上全國的發展步伐。為了確保這一戰略發展目標的順利實現,今年以來,省委、省政府先后謀劃了38個三年行動,云南省教育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就是其中之一。調研實施前,我認真學習了這份文件,里面既有加強學校黨建工作、平安校園建設的具體措施,也有針對學前教育、特殊教育的普惠性措施,對加強基礎教育強師興校、促進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加強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都有很具體的工作方案,還對怒江、迪慶兩州和邊境縣市的教育工作出臺了專門的措施,干貨滿滿、分量很足。下一步我們要提高工作站位,以云南省教育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為統攬,以全省、全州教育發展大會精神為指導,以迪慶教育振興二十條措施為總綱,認真學習研究上級的文件精神和政策導向,全面梳理分析迪慶教育教學工作的現狀,找準自身需求與上級政策、精神的切合點,不打沒有準備的仗,不做沒有政策資金支持的事,確保謀劃一項就能落地一項,切實推進迪慶的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升。 第二,加強和改進教育教學工作,要以新的教育理念為指導。 教育理念,個人理解,不能局限在學校、局限在教師上,教育不單單是學校的事,家庭、社會都有責任。現在,社會上對迪慶教育教學工作不滿的聲音很多,感覺這些年教師的社會地位不大如前了,古人說天地君師,老師的地位自古以來就是很高的,但現在很多人不尊師重教。過去我們當學生的時候,偶爾被老師體罰,家長是感恩戴德的,是發自內心地感謝老師的管教,但現在,老師需要把握的尺度是很難的,偶有不慎,就被告到教育局,工作氛圍大不如前,很不容易。從社會層面看,各級黨委、政府要帶頭尊師重教,各級宣傳部門、新聞媒體要加大宣傳力度,營造起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今年維西高考的情況很好,要大張旗鼓宣傳好,把社會對教育工作的信心提振起來,下一步我們才會有更好的基礎、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從家庭層面看,家長要全力支持教育工作,現在學校承擔了很大一部分家庭、家長的責任,要懂得感恩,充分給予學校、老師信任和支持。從學校和老師的角度看,要轉變教育理念。一方面,在當前“雙減”的大背景下,如何處理好落實“雙減”任務與提高教學質量之間的關系,成了擺在大家面前的一個問題,我們不能簡單地為減而減,也不能對國家的政策置若罔聞,要平衡好、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努力實現“雙減”與教學質量雙贏。另一方面,要樹立正確的人才觀,成績不是萬能的,也不是優秀學生的唯一標準,我們既要抓尖子,也要重視其他學生的教育培養,既要抓成績,也要重視和引導學生樹立健全的人格和端正的三觀,這方面,一定要有這樣的思維導向,要堅決防止唯成績論。再者,人才培養的方向上,不能都盯著重點大學,大家要知道,現在我們國家很多的產業面臨轉型升級,亟須大量的高技能人才,這幾年國家非常重視職業教育,目的就是要培養實用型高技能人才,未來產業發展的趨勢是低技術、低技能型工人必將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我們要效仿德國的教育方式,除了從事高科技、金融以及學術型研究的高層次人才之外,大部分的學生,培養的方向是高技能人才,我們的就業局要做好學生的就業指導服務,要把初中生引導好,做好控輟保學工作,初中畢業后不能讓學生到社會上從事一些簡單重復的勞動,要引導他們到職業院校學一技之長;高中也要認真分析學生的結構,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一些成績靠后的,要教育引導他們認真對待會考,積極參加大專提前批次錄取,這樣老師們也能騰出更多的工作精力,何樂而不為呢? 第三,加強和改進教育教學工作,要以教師隊伍建設為基礎。 教育改革以來,全州教育教學的硬件設施雖然得到了普遍的改善提升,但軟件方面的改革沒有及時跟上,導致迪慶的教育教學質量沒有在教改之后得到同步提高,問題出在什么地方,除了改革的陣痛和體制機制不暢之外,教師隊伍建設也存在很大的問題。從州縣的層面看,我們要通過定向培養、特崗計劃、大學生支教以及邀請上海、昆明、曲靖、玉溪教育幫扶的方式拓寬師資渠道,也要通過制定最低服務年限、提高教師待遇、嚴格教師調動管理,對年級長、班主任安排工作津貼,發放和提高中高考獎勵標準等方式來留住人才、激勵人才,一味地強調師德,強調不計回報地付出,一定程度上也有用,但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長期是不可行的。教育發展大會之后,州政府給州級學校安排了1000萬教育發展專項資金,各縣市自籌500萬,這筆錢,要用好用活,特別是要發揮好激勵鼓舞師生的作用。現在,教育局還專門成立了教育發展中心,中心要把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教學研究中來,提高能力素質,提升服務意識,提高引領指導能力,切實發揮應有的作用。從學校的角度看,我們要把教師的培養放在至關重要的位置,要完善傳幫帶制度,一些骨干教師,退休之前能不能好好帶帶新人,退休之后能不能返聘,這些要研究,研究好了要拿出切實可行的意見。要發揮好當前上海、曲靖教育幫扶的作用,用好這些發達地區的先進管理經驗和教學工作資源,把我們的教師隊伍帶好帶強。學校有兩個假期,這兩個假期,是不是可以謀劃一下專業課老師分批次到省外發達地區高校進修學習,學校領導分批次到各地名校觀摩學習管理經驗,這些都要思考,覺得可行的,要盡快向教體局對接匯報。從老師的角度看,要提高自身工作的政治站位,從為國家謀發展、為民族謀復興的角度認識教育事業,要有奉獻精神,主動學習,積極工作,特別是在提高備課質量、豐富教學方式、培養學生興趣方面多思考多學習、多探索多實踐,不斷提高教育教學工作的能力和素質。 (作者系州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