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 今年七八月份,有十多位消費者在昆明一家大眾4S店購車,但疑似被一名銷售騙取購車款。 當時,羅女士的車價加上保險、落戶費、購置稅等,一共需要16萬余元。8月2日,陳某以優先辦理業務、盡快提車為由,讓羅女士先向他私人微信轉賬4萬多元的首付款,簽訂購車合同,由陳某代為辦理。8月4日,羅女士來到了4S店,在陳某的引導下簽訂了6.9萬元的車貸合同。可是沒想到,過了兩天,陳某突然打電話告知羅女士,說她目前只能貸款4萬元,需要修改合同之后,再交7萬多元的首付款補到公司賬戶。 “我原本的貸款金額是6.9萬元,銷售說只能貸4萬,還給了我一個4萬元的合同,后來發現我的實際貸款就是6.9萬元。”羅女士說。 直到8月底,羅女士發現,銷售陳某出示給她的貸款合同,雖然有簽名和公章,卻是假的。 另一名消費者李先生,在提車當天則被陳某告知財務下班了,讓李先生直接將購置稅、車險等費用微信轉賬給自己,由他代辦。消費者們說,大家在購車時,或購車完成后,銷售陳某都會以財務下班等為由,要求消費者向他的個人賬戶進行轉賬。大家覺察到不對勁后,卻聯系不上陳某,而陳某承諾代辦的項目也都沒有落實完成,情急之下,消費者找到了4S店,大家認為,這是陳某在工作期間的職務行為,陳某目前聯系不上,就應該由4S店為大家解決退款、提車或落戶等問題。之后,記者也找到4S店的工作人員,工作人員承認,陳某確實為公司的員工,了解到這些情況后,公司也在協助消費者解決問題,9月初,公司曾聯系上陳某,讓陳某退還向消費者私自收取的款項,但是這幾天他們也聯系不上陳某了。 中致遠上汽大眾總經理周潔表示,我們在合同上用加粗黑字明確寫道:若買方將款項支付到其他賬戶,視為賣方未收到款項,后果為買方自行承擔,只要在這個合同范疇內,該經營方履行的義務經營方不會推卸責任,但是如果超出合同范圍之外,那超出經營范疇的屬于陳某個人行為。 目前,4S店和消費者都已經報警處理。 【釋法】 北京德和衡(昆明)律師事務所的高級合伙人郭珍律師表示,案例主要涉及兩個方面的法律問題。第一是刑事層面:羅女士的貸款金額本就是6.9萬元,但這名員工通過偽造貸款合同等方式讓購車客戶多交首付款,以達到非法占有客戶購車款的行為,這樣的行為已經涉嫌詐騙罪。第二是民事層面:客戶目前已經被騙,那么4S店對此到底該不該負賠償責任?根據《民法典》第172條的規定“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代理權終止后,仍然實施代理行為,相對人有理由相信行為人是有代理權的,代理行為有效。”這就說明,購車客戶和這位銷售人員實際上已形成了合理的信賴關系。由于銷售人員作為4S店的銷售代表,與客戶對接,并且簽訂的合同也都蓋有公司公章,從購車客戶的視角來看,銷售人員是有權代表汽車銷售公司收取購車款的。那么在4S店無充分證據證明購車客戶存在過失的情況下,銷售人員的行為就構成法律上的表見代理,汽車銷售人員收取購車款的行為后果應當由汽車銷售公司來承擔。(來源: 云南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