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適逢立春,省委農村工作會議以視頻形式召開,從省一級開到縣一級,逐級貫通,層層壓實。 會上,省委書記王寧結合近年來到基層調研的經歷,通過20多個具體案例解剖麻雀,以小切口見人見事,從政績觀傳遞情懷情感,對云南“三農”工作進行復盤總結,對做好下一步工作進行安排部署。 從“一碗米線錢”看利益聯結機制 ——各級干部要當好 農民利益的代言人 “我在基層調研,發現一些利益聯結機制,企業獲利多,農民收益少。”王寧舉例說,有一個特色農業生產基地,當地農戶把地租給企業,合同簽了20年,每畝租金2200元,每年遞增10元,只夠一碗米線錢,利益分配顯然不合理。 “企業要賺錢沒有錯,但農民的收益必須得到保障。”對此,王寧再次為孟連縣發展牛油果產業所探索出的“334”利益分配模式點贊。 “334”新型聯農帶農利益分配模式——即,農戶以土地入股分紅占30%,企業以苗木和技術入股占30%、國有管理公司及合作社、村集體占40%。這一模式將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農戶積極性被調動起來,產業促農增收動力強勁,多方共贏受益。 “企業要有情懷,各級干部要為農民增收想辦法,當好農民利益的代言人。”王寧表示,要優化利益聯結方式,讓企業、農民以及合作社、村集體都有合理收益,“利益聯結機制不能只看形式上聯沒聯,更要看農民的實際收入是多少”。 從阿青瑪看農民增收 ——致富帶頭人要帶著鄉親們 一起干、一起賺 “我到迪慶調研,看了一家做青稞加工的公司,老板叫阿青瑪。”王寧以此舉例認為,一個致富帶頭人,往往可以為一個村、甚至幾個村打開增收致富的門路。 德欽縣奔子欄鎮玉杰村海拔2200米至3300米,屬高寒山區。 在這小小的天地間,阿青瑪有大大的夢想。她看準雪山融水灌溉等生態有機種植方式,決心把農特產品帶出大山——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訂單農業模式,將本村和周邊的青稞加工成方便食品,注冊了商標,獲得了有機認證,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提高了附加值,帶動800多戶群眾戶均增收3500元。 不久前,記者專程去到迪慶,采訪了解阿青瑪的近況。 “我們要培養許許多多離土不離鄉的致富帶頭人,帶著鄉親們一起干、一起賺。”王寧在會上強調,各地要落實好青年創業興鄉三年行動,實施好“頭雁”項目,力爭每個村都培養3至5名致富帶頭人,培養一批新型職業農民。“通過把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融入市場,提高農村經濟的市場化水平”。 從賓川水果看產業培育 ——農業現代化歸根到底 要靠經營主體 “農業經營主體越多、越強,農業發展動力就越足。”王寧分析道,大理州賓川縣水果產業之所以發展得好、做得大,就在于當地培育了大大小小的經營主體。 記者了解到,賓川縣有農業龍頭企業42家,農民合作社750個,數量均居全省前列。通過龍頭企業帶動產業發展,通過合作社把農民與龍頭企業聯結起來,形成“企業聯產業帶農民”的發展模式——2023年,全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7萬元,高于全國1千多元、高于全省6千多元。 “如果還是一家一戶單打獨斗,還靠賣原材料,哪怕端著資源優勢這個‘金飯碗’,也過不上好日子。”王寧進一步舉例,云南有核桃產業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3家,產值還不到15億元,面臨“大資源、小產業、低效益”的困境。“核桃種植面積4300萬畝,涉及千家萬戶的利益,必須想辦法解決”。 “農業要走上現代化的路子,靠什么?歸根到底要靠經營主體。”王寧強調,要深入實施農業經營主體倍增計劃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升行動,壯大體量、提升質量。力爭今年底,新增省級以上龍頭企業100戶以上。 從云南咖啡看產業聯動 ——農業生產要實現一二三產融合 “我到云南工作不久,在普洱調研第一次接觸云南咖啡。”王寧結合2021年12月的一次調研,向與會人員“回述”了一個問題:為什么咖農忙活一年,賣出的生豆每公斤僅10來塊,經過精深加工,價格達到100多塊? 針對這一問題,2022年8月2日,省級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動咖啡精品率和精深加工率提升若干政策措施》,采取推廣良種良法、鮮果集中加工、精深加工、品牌打造、精品咖啡莊園、金融支持與科技支撐等措施,對投資咖啡精深加工生產線的經營主體進行獎補。得益于“咖六條”的落地,兩年來,咖啡精深加工率提高了34個百分點,達到54%,實現一二三產相互貫通、相互促進,帶動了農民增收。 “除了抓好種植端外,二產和三產大有潛力可挖。”王寧強調,二產就是要把精深加工做起來,讓增值環節多起來。三產就是要把涉農現代服務業做起來,在營銷和品牌打造上下功夫,讓好產品賣出好價格在盤活農業農村資源上下功夫,拓展農業的多種功能、挖掘鄉村的多元價值。 從農業“芯片”看科技賦能 ——農業強起來,根本出路在科技 “云南是全國種質資源最豐富的省份,但優良品種推廣應用很不夠。”王寧以種業舉例說,這兩年,云南累計培育水稻、玉米等新品種93個,突破關鍵核心技術85項,但進入實際應用、落到田間地頭的還不多。 不久前,云南召開院士專家代表座談會,在滇院士專家圍繞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省戰略、大力推進創新型云南建設等各抒己見。多位院士專家就提到,云南在現代化育種領域大有可為。比如,云天化花匠鋪科技公司,通過引進院士團隊,成立“花卉科技小院”、“花田學校”等,自主研發花卉品種30余個,服務800戶農民近萬畝基地,優質花產量提升20%,每畝節約成本2000元。 “農業要強起來,根本出路在科技。”王寧指出,要在研發上下功夫,突破一批關鍵技術要在轉化上下功夫,推廣一批良種良技良法要在有形覆蓋的基礎上推進有效覆蓋,繼續推動農業科技人員下鄉下田。“科技賦能農業,可以有效提高品質、減少成本、降低風險”。 從彝繡、獨龍毯看組織化、品牌化 ——做好“指尖上的產業” 酒香也怕巷子深 “前幾天,我在央視新聞上看到,獨龍江鄉與上海的一家公司合作開發獨龍毯,產品遠銷英國、荷蘭等歐洲國家。”王寧分析認為,酒香也怕巷子深。云南有很多好的農特產品、民族民間工藝品,由于缺乏營銷策劃、宣傳推介和品牌打造,始終“藏在深山人未識”。各地要下功夫抓好品牌策劃、打造、營銷、宣傳等工作,大力扶持發展農村電商、客貨郵,讓更多“云品”出滇,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小小獨龍毯織出了好日子”。 依托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近年來,楚雄彝繡、文山壯錦、佤族織錦等“指尖上的產業”迅速興起。以楚雄彝繡為例,2023年產業增加值達2.45億元,帶動5.7萬名“繡娘”就近就業。 “有產業,才有就業。”王寧指出,我們一方面要堅持不懈抓好高質量的轉移就業,另一方面要大力促進就地就近就業,讓更多群眾在家門口有事做,掙錢顧家兩不誤。 …… 案例越析越明,思路越講越清。整場會議圍繞農民、農業、農村工作,從農民和基層出發,從問題出發,從實際出發,抓實抓細抓準當前重點工作和需要解決的具體問題。 “各地各部門要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結果導向,從去年‘三農’發展具體成效中總結經驗、學習先進,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省長王予波指出,要堅決守住底線任務,聚焦重點攻堅突破,全面激活發展動能,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各項工作取得新成效。 “每個地方、每個部門、每級組織要一起動手、共同來抓,履行好各自的責任。”王寧強調,要堅持一切為了農民增收、一切圍繞農民增收,千方百計讓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要牢固樹立為民造福的政績觀,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緊扣農民期盼,抓住普及普惠的事,辦一件是一件、干一件成一件。 記者/孟奇普歆雁王齡可張迎朝 攝像/李浩李曦閆東 編輯/曹禹夢 值班主任/馬岳波孟奇 ?七彩云端 http://yn.yunnan.cn/system/2024/02/05/032935951.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