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碼標價是經營者履行價格承諾的基礎,也是保障消費者價格合法權益的前提。 近年來,餐飲行業里各種隱形消費層出不窮,餐具費、紙巾費、醬料費……飯菜還沒上桌,少則幾元、多則幾十元的收費名目花樣百出,涉嫌侵害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張女士近日在香格里拉市某飯店聚餐,點餐時沒人告知餐前小菜要另收費,結賬時才發現,每桌兩個小菜收取了16元的“小菜費”。張女士表示:“我們經常去那家飯店就餐,過去餐前小菜都是店家贈送的,不知從何時起,店家開始收取餐前‘小菜費’,而且在改變收費標準后也沒有主動告知消費者,最終導致被動強制交易?!?/p> 記者還走訪了香格里拉市城區大小飯店,發現不少商家并未明碼標價菜品價格,有的甚至只展示菜品的燈牌,還有的商家則采用看菜點單的方式,結賬時顧客常常被收取額外的“時菜”價格。同時記者還發現原來2元一套的消毒餐具也上漲至5元一套,令消費者直呼“用不起”,而此舉也完全將餐廳作為服務者需向消費者主動提供安全清潔的餐具、紙巾等屬于消費合同的一部分“分內事”變成了“額外事”,既違背了誠信原則,也侵害了消費者的選擇權。 面對隱形消費,為何很少有人會站出來維權。記者隨機采訪了部分消費者,大多數人認為,由于牽涉金額不多便放棄了投訴維權,這反過來助長了無良商家的囂張氣焰,讓隱形消費亂象難以得到根治。究其深層次原因是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條例對這方面的規定不明確,實操性不強。 要消除隱性收費,必須多方發力,強化顯性監管。監管部門、行業協會要結合消費者的投訴舉報、媒體報道的信息等,對餐飲行業的隱性收費現象進行主動摸排調查,進一步完善監管規則。同時也要依法對各類隱性收費行為進行評估界定,明確商家收費邊界、流程并向社會發布。有關部門則需要暢通投訴、舉報渠道,強化對商家收費行為的監督,對不規范的收費行為,應采取約談、查處、曝光、支持消費者起訴、信用懲戒等方式予以干預。作為消費者,遇到不合理收費行為,也要采取不容忍、不默許的態度,要求餐廳退還不合理費用。同時,還要保存好消費票據、轉賬記錄等憑證,一旦發生消費糾紛,及時向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投訴,適時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倒逼餐飲單位合規經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