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鵟(kuáng)在迪慶州境內高海拔地區為旅鳥,低海拔的金沙江、瀾滄江河谷地區為冬候鳥,每年10月末開始,從繁殖地遷往越冬地的大鵟途經迪慶高海拔地區,到低海拔的兩江河谷地區越冬。第二年3月末4月初飛往繁殖地。據資料介紹,大鵟在青藏高原是留鳥。在我國,繁殖地還有東北、西北、華北和西南地區。大鵟是鷹形目鷹科鵟屬的鳥類,是中國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ver3.1—無危(LC),為聯合國《瀕危野生動物名錄》其中一種。它的英文名字叫Upland Buzzard,學名為Buteo hemilasius。 大鵟是大型猛禽,身長57厘米到67厘米。全身棕色,有幾種色型,淡色型、暗色型和中間型等類型,其中以淡色型較為常見。頭與身子的比例顯得較小,翅顯得較長,翅上初級飛羽基部具大的白色斑塊;下體深色區域通常位于腿部位置,且在腹部不相連,有些個體在腳部有被毛,虹膜黃或偏白,嘴藍灰色,腳黃色。雌雄相似,雌比雄略大。 大鵟棲息于山地、山腳平原和草原地區,也出現在高山林緣和開闊的山地草原和荒漠地帶,垂直分布高度可以達到4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區。冬季也出現在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的農田、蘆葦沼澤、村莊、甚至城市附近。平時單獨或成小群活動,飛翔時兩翼鼓動較慢,常在中午天暖時在空中做圓圈狀翱翔。此外還有上飛、下飛、斜垂飛、、直線飛、低飛而轉斜垂樹上飛、樹間飛、空中驅趕飛、追逐嬉戲、打斗等飛行方式,堪稱花樣繁多。休息時多棲于地上、山頂、樹梢或其它突出物體上。主要食物為嚙齒動物、蛙、蜥蜴、野兔、蛇、鼠兔、旱獺、雉雞、石雞、昆蟲等動物性食物。覓食方式主要通過空中飛翔尋找,或者站在地上和高處等待,其中捕蛇技術十分高超。大鵟繁殖期為5月到7月,巢建在懸崖峭壁或樹上,通常附近有小的灌木掩護。每窩產卵2—4枚,偶爾也有多至5枚的。(余富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