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迪慶州維西縣塔城鎮大力發展鄉村旅游,逐步成為迪慶州具有特色的鄉村旅游示范點。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實現迪慶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迪慶州維西縣塔城鎮鄉村旅游的主要做法 (一)立足本土特色,打造特色精品民宿 深入推進建筑風貌規范和保護工作,積極申報傳統村落項目。建設高標準特色民宿,打造了一批具有“鄉愁”風味的鄉村式住宿,使精品民宿集群成為塔城鎮的地理標識。目前,塔城鎮有以臘普文旅·策院、慢來悅等為代表的丙級民宿6家,其他精品民宿20余家。有以松贊塔城、四鳴精舍為代表的精品酒店10余家,其他各類酒店85家,吸收旅游從業人員1500余人。 (二)激活“味蕾”經濟,釋放旅游消費潛能 打好綠色“食品牌”,以農興旅、以旅促農,發展生態有機農業。培育了哈達農莊、金坷生物、瑪薩土雞等42家新型經營主體,建成一批富民強鎮的“綠色食品”基地,做活美食、小吃等特色產業。建有特色農家樂及餐廳飯店90余家,使原本“小散弱”的小農經濟發展成為“名特優”的農旅產業。哈達農莊生態養殖公司生豬獲得無公害農產品認證,滇紅重瓣食用藏玫瑰獲得綠色食品認證,金坷生物資源開發有限公司藏紅花獲得有機食品認證,被列為云南省十大名貴中藥材。 (三)深挖民族特色,助推文旅融合發展 深入挖掘豐富的民族傳統文化和民間民俗文化,建成了一批以“非遺”傳習所、民俗展覽館、云上鄉愁書院等為支撐的特色場館,進一步傳承展示多民族和諧共融的民族文化,促進文旅融合發展。 (四)依托資源優勢,做活“山水文章” 立足全國、全省最美村莊、“滇金絲猴家園”“熱巴之鄉”“迪慶小江南”等優勢,打造集觀賞、娛樂、文化體驗,以民宿、客棧為抓手提供蔬菜采摘、野生菌采摘、手工豆腐制作、農事活動深度體驗、手工DIY、摸魚體驗等休閑體驗活動。開發了一批如“三奶涼粉”“金秀豆花”等家庭式文化體驗區,油葵和五彩稻成為網紅打卡點。 (五)凝聚民族情感,促進民族團結進步 打造“臘普黨建長廊”,組建村民服務管理委員會,建立“五戶聯幫聯保”機制,織密基層服務管理網絡,使基層黨組織成為提升鄉村治理能力、推動鄉村振興的堅強堡壘。 二、迪慶州維西縣塔城鎮鄉村旅游發展面臨的困境 (一)規劃設計整體性、長遠性不足,引領效果不佳 受資金匱乏和專業人才不足等因素制約,缺乏全域性、系統性和長遠性的鄉村旅游規劃,“見子打子”、不顧長遠的現象普遍存在。社會資本重引進輕管理,部分鄉村旅游“人工痕跡”明顯,民宿“城市化”傾向較重。區域協調發展缺位,各村(組)開發經營中往往從本區域的角度出發,存在一定程度的“各自為政”,資源與資金沒有形成有效合力,存在規模小、經營者品牌意識淡薄的問題。 (二)基礎設施有待完善,智慧旅游服務薄弱 第一,基礎設施與旅游要素不匹配。現有的基礎設施不能滿足游客“吃、住、行、游、購、娛”全方位、多層次的需求。垃圾和污水處理等方面存在短板,休閑娛樂設施不完善。民宿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旅游旺季接待能力有限。部分道路、停車場、洗手間等公共設施簡陋,介紹牌、路標等設施不齊全。 第二,信息化短板突出。鄉村旅游公共服務信息化水平不高,智慧化公共營銷體系尚未形成。游客信息獲取渠道主要以親朋好友口口相傳和旅行社推薦為主,大眾傳媒、網絡信息等渠道獲取信息者較少,網絡營銷、產品推廣、主客交流、網上預訂等利用率較低。 (三)產業融合深度不夠,持續發展潛力受阻 第一,產業融合不夠,供給側失衡。文旅融合不充分,同質化競爭明顯,產品開發過度依賴農業資源,模式較為單一。生態、農業、文化缺乏互動,協同效應不明顯。鄉村旅游與民族、宗教、農耕等文化挖掘開發不夠,特別是對散落在鄉村的大量歷史文化、民俗文化挖掘開發不夠。鄉村旅游項目多集中在采摘、垂釣、唱歌、觀賞景色、棋牌活動、特色農產品的銷售等方面,單一的“走馬觀花”特征明顯。 第二,產業鏈條較短,助力產業興旺動能不強。尚未形成集生產、加工、銷售于一體的產業鏈模式,產業間的關聯性較弱。部分鄉村在食、住、行、游、購、娛要素中往往只瞄準其中一項或少數幾項要素,未能實現多要素的協同發展。游客多以半日游、一日游形式前來,停留時間短,重游率低,盈利點少。 (四)專業人才短缺,從業人員管理服務水平有待提升 鄉村旅游從業人員大多是當地放下鋤頭離開田間的當地村民,受教育程度不高,缺乏鄉村旅游專業知識及管理營銷技能,并且基本未受過專業技能培訓,服務質量難以滿足游客需求。旅游營銷策劃、資源開發、行業管理和旅游接待等專業人才匱乏,對管理型、技術型人才及同時有著農業情懷、鄉村旅游情懷、家鄉情懷的人才引進重視程度不夠,后期培訓提升不足,規章制度及考評體系不健全,制約了鄉村旅游的快速長遠發展。 (五)旅游產品營銷方式落后,未形成品牌效應 滇金絲猴國家公園、千年銀杏王、精品民宿等深受游客青睞,但由于缺乏統一營銷規劃和專業團隊包裝支持,知名度不高,市場輻射能力較弱。客源范圍較窄,僅限于周邊區域及其招商引資企業旅行團游客,市場推廣與周邊景區聯動不深,難以形成二級市場分流。營銷乏力和知名度較低的主要原因在于:其一,市場主體營銷理念較為落后,一定程度上還延續著“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傳統被動營銷觀念;營銷策略單一,投入力度不夠,營銷方式大多為當地廣告、口碑流傳、旅行社推薦和“驢友”網站;客源多依靠旅行社團隊和迪慶周邊熟人介紹,“等客上門”特征明顯,主動宣傳不足,不能充分利用新媒體進行營銷。其二,鄉村旅游開發起步晚、起點低,沒有形成“叫得響”的特色品牌。其三,“單打獨斗”特征明顯,整體聯動不足,與周邊各縣(市)、鄉(鎮)、村和外部區域聯系合作少、聯動弱。 (六)管理機制不健全,市場主體培育不夠 第一,管理較為粗放,機制不夠健全。鄉村旅游組織管理形式滯后,政策法規和外商合作服務機制不健全,業務部門審批及業務內容不明確,服務不一致、不到位。黨委政府對市場的監督考核和對自身發展鄉村旅游的考核監督機制不完善,對企業管理力度小,農家樂等鄉村旅游項目的開發和經營的不當行為得不到有效規范。 第二,資金保障不足,可持續投入機制尚未建立。各級黨委政府資金投入較多,采取了系列措施鼓勵社會資本注入鄉村旅游并給予稅收優惠和政策優待,但支持鄉村旅游發展資金來源渠道單一,持續投入仍然不足,涉農資金和鄉村振興資金合力不夠。 第三,市場主體培育不足,產業提檔升級難度大。主要表現在:一是企業經營舉步維艱。部分企業鄉村旅游產品單一,服務水平不高,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弱,造成不同程度的虧損,制約鄉村旅游提檔升級。如:面對疫情時應對不及時或無相應應對能力,專業管理人才稀缺,經營方式粗放,管理不規范,在重大節假日或者旅游高峰期存在漫天要價、服務態度惡劣等現象。二是群眾參與鄉村旅游積極性不高。鄉村老人、孩子、婦女居多,籌集資金能力較弱,文化水平較低,加之自主開發鄉村旅游項目有一定風險,其對鄉村旅游知曉甚少、不感興趣,導致不想不愿不敢發展鄉村旅游。村民獲取信息的渠道狹窄,對鄉村旅游市場不熟悉,對開發項目的程序和要求不了解、不明白。 三、迪慶州維西縣塔城鎮鄉村旅游發展的對策思考 (一)整體規劃引導,樹立全域旅游發展理念 按照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以全域旅游為導向,實現鄉村旅游提質擴容,轉型升級。立足資源現狀和客源市場需求,科學編制鄉村旅游發展總體規劃,堅持“全域布局、景鎮一體、產鎮互動”原則,采用“一組一品”“一家一藝”的模式,建立休閑娛樂、觀光旅游等多元一體的特色鄉村旅游產業。具體規劃要落實到每個村組,根據農產品種植戶、牲畜養殖戶、農副產品加工戶、特色旅游產品銷售戶等不同特點,打造具有不同功能的游客接待戶。同時樹立全域旅游的觀念,拓展延伸產業鏈條。充分挖掘人文歷史與自然生態資源,樹立大局意識,“捆綁”整合使用各種項目和資金,積極鼓勵引入民間資本、外來資本參與鄉村旅游產業鏈條。做好群眾工作,促使其積極投入到鄉村旅游中。豐富鄉村旅游的產品形式,妥善處理好保護與發展、傳承與創新的關系。 (二)完善鄉村旅游配套設施,強化“互聯網+”賦能 第一,加強硬件設施建設,補齊發展短板。著力改善鄉村旅游通行道路、游客服務中心、停車場、旅游廁所、指示牌、垃圾污水處理等公共基礎服務設施。整合利用農村危房改造、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和傳統村落及民居保護等項目建設,堅持“原汁原味”與舒適品位相結合,創造良好的鄉村旅游環境。 第二,推進智慧旅游建設,實現數字化管理。加快“互聯網+鄉村旅游”建設,建立景區、住宿、餐飲、購物、娛樂、交通等要素的一體化智慧旅游服務體系,推動鄉村旅游向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轉型升級。積極搭建鄉村旅游電子商務平臺,為游客吃、住、行、游、購、娛提供高品質的服務。整合各類旅游網站、社交平臺、移動App 等網絡資源,提供鄉村旅游的產、供、銷等供應鏈信息;依托互聯網進行推廣和營銷,探索在淘寶、京東、天貓等平臺經營鄉村旅游產品;充分運用微信、微博等自媒體,加大宣傳營銷,形成良性互動推廣平臺;注重從業人員在鄉村智慧旅游、電商方面的實用技能培訓,提高電子商務經營能力。 (三)加快鄉村旅游產品開發,深入挖掘鄉村旅游新內涵 第一,深挖地域特色旅游產品,開發鄉村旅游新業態。運用好生態、民族、宗教這三大資源,加強鄉村旅游與其他產業的融合,推進鄉村民族風情、鄉村養生度假、鄉村康體運動、鄉村攝影寫生、鄉村美食購物、鄉村科普教育等鄉村產品系列設計與開發,推出游客喜聞樂見的鄉村旅游產品,講好“鄉村故事”,做好“下里巴人”。堅持“精、專、深”和“一村一品”的發展布局,深挖地域特色資源,形成差異化、特色化、品牌化、標準化的旅游產品。注重民族風俗文化、宗教文化、人文歷史等文化資源的挖掘,加快鄉村旅游文化項目建設,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人特我新,無中生有”。圍繞休閑農業開發農業觀光、美食購物、農耕文化、家庭旅游,圍繞古村落開發古村落觀光、“美麗鄉村”主題旅游,圍繞鄉村生態資源開發鄉村生態、休閑體育、健康養生和休閑度假旅游等。 第二,堅持全域統籌,打造鄉村旅游精品路線。全面統籌鄉村旅游資源,堅持政府主導、規劃引導,優化空間布局,打造鄉村旅游精品路線。依托“香格里拉滇金絲猴國家公園”“達摩祖師洞”兩大品牌,重點打造巴珠玫瑰公園、啟別哈達迪慶州鄉村旅游先行示范區、其宗農古頂——祖師洞徒步朝圣游、塔城啟別臘普田園風光休閑游、柯那史跨底小草壩徒步探險游、臘普河沿河自行車賽道、臘普河漂流、多那閣傈僳族風情園以及塔城鎮其宗村二級油路經濟開發帶,建設鄉村旅游休閑度假農家小院分布帶、接待點、民族文化廣場及餐飲休閑吧和中藥材交易市場等。 (四)創新人才體系,加大人才引進和儲備 健全鄉村旅游人才的培養、引進和激勵機制,堅持“內培外引”實施領軍人才培育工程,培養旅游企業總經理領軍人才、鄉村旅游領軍人才、優秀營銷員、服務之星和金牌導游領軍人才。加強人員崗前、在崗和專業技術培訓,提高鄉村旅游從業人員的管理、決策、經營和服務水平。同時,注重人才機制的制定、中高層人才培養計劃、后備干部儲備并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制定激勵政策,多渠道、大力度引進、培養和儲備人才。特別是建立鄉土工匠、鄉間藝人、“非遺”傳承人、回鄉創業人員、返鄉大學生、種植養殖大戶、退休職工干部等人才庫。 (五)拓寬宣傳營銷渠道和豐富營銷手段,開拓客源市場 一方面,堅持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相結合,轉變宣傳營銷觀念,創新營銷手段。充分利用雜志、電視、報刊等大眾媒體進行宣傳推介,運用微博、微信、抖音等新興媒體,做好鄉村旅游資訊發布、信息查詢、網絡預訂、在線購買等業務;在機場、高速公路出入口、收費站等位置,建設廣告標牌,提高知名度。通過大型旅游網站、旅游頻道、攝影協會微信等渠道進行網絡營銷,以城鄉間政府間交流、旅游節慶、大型演出、各種會議為渠道,進行宣傳推廣。國家重大節假日節慶、民族宗教重大活動期間,加大推廣投入力度。針對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文化程度和不同收入旅游者,采取不同的營銷宣傳手段,增強宣傳營銷的實效性。另一方面,細分市場進入和市場聯動,拓展客源市場。依托區位、資源、政策等優勢,選擇細分市場進入和市場聯動,形成二級旅游市場,明確市場定位對口營銷。塔城鎮鄉村旅游市場的區域定位主要立足迪慶州,將周邊鄉(鎮)、縣(市)作為核心市場。同時以滇西片區為重點拓展周邊州(市),爭取云南省乃至省外或海外鄉村旅游市場份額。加強區域協作,形成資源共享、多方互送客源、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格局。如:加強與虎跳峽、普達措、松贊林寺、白水臺、麗江等景區和地區的合作聯動,主動與云南周邊省(市)或沿海、經濟發達省(市)的旅行社加強業務聯系等。 (六)優化鄉村旅游環境,激活發展體制機制 第一,構建管理體系,提升發展質量。縣級層面成立鄉村旅游發展領導小組,組建旅游委員會并增設鄉村旅游處,設立鄉村旅游事業發展中心,增加全額撥款事業編制。鄉(鎮)建立鄉村旅游管理辦公室及服務中心等管理機構,村級建立農家樂工作服務點和合作社等組織。構建鄉村旅游部門聯動體系、鄉村旅游行業自律體系和鄉村旅游規范管理與標準體系,制定鄉村旅游集聚示范區、示范村、示范農莊、示范農戶和新型農家樂等認定標準。明確鄉村旅游管理協調機構及其相應職責,定期召開項目建設進度匯報會,對鄉村旅游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及時匯總分析。建立考核激勵機制,制定鄉村旅游考核和獎勵辦法,將鄉村旅游經濟發展納入各項考核。 第二,創新政策體系,優化發展環境。強化政策支撐體系建設,在體制機制、業態培育、模式創新等方面先行先試,逐步形成州、縣(市)、鄉(鎮)、村四級政策體系。建立政府扶持、金融支持、村民投入、社會投資的多元化投入體系,統籌使用好發改、農業農村、交通、林業、水務等部門的資金。拓寬資金來源渠道,引進社會資金參與,建立鄉村旅游發展專項資金,彌補資金不足的短板。制定出臺鄉村旅游優惠政策,解決好鄉村旅游企業的用水、用氣、用電和稅收優惠等問題。強化服務管理,簡政放權,為市場主體提供優良的營商環境。建立完善工商企業租賃農戶承包地的準入和監管制度,鼓勵支持工商資本和品牌企業與農民建立利益共享機制,強化集體土地流轉管理,引導農戶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等形式流轉土地。注重保護鄉村原生風貌、生態環境、民族村寨和古村落文化遺產,讓游客“看得見山水,記得住鄉愁,留得住鄉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