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迪慶藏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擁有“香格里拉”“三江并流”“梅里雪山”“茶馬古道”4大世界級品牌。2023年7月26日,迪慶州被文化和旅游部確定為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保護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不僅是迪慶歷史文化的重要見證,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即日起,“學習強國”云南學習平臺聯合“學習強國”迪慶學習平臺共同推出“記‘藝’迪慶”系列策劃,集中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迪慶實踐。 今天為大家帶來的是省級非遺項目——德欽藏族“卡甲”習俗。 “卡甲”是德欽藏族的一種古老習俗,盛行于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藏族群眾聚居區,其中,云嶺鄉西當村的“卡甲”最為典型。 “卡甲”既是“民間民主生活會”,亦是“民間道德評議會”。其過程是用幽默詼諧的語言互相“挑刺”“揭短”、調侃,既調侃別人,也拿自己“開涮”(自嘲),在歡樂融洽的氛圍中實現批評與自我批評。其目的是夸文明事、評缺德事、議不平事、斷糾紛事。 “卡甲”不是刻意組織的,具有隨意性,大多在節慶等眾人聚會中,因某個話題或事由而自然發起。只要是三人以上的場合便可隨時隨地進行。在“卡甲”中,眾人針對不孝敬老人、違背社會公德、婚喪嫁娶鋪張浪費、賭博吸毒、亂搭亂建、盜伐盜獵、侵占公物、游手好閑、辦事不公、家庭矛盾、鄰里糾紛等現象的人和事,用幽默詼諧的語言,或辛辣犀利的語句,引經據典、旁征博引抨擊時弊。 “卡甲”講究說話藝術,語言注重幽默、詼諧、含蓄,追求含沙射影、指桑罵槐的效果。大笑之后方知其中含義為“卡甲”語言藝術的最高境界。“卡甲”最忌諱語言尖酸刻薄、惡意中傷。笑聲中善意的“批評與自我批評”更顯得讓人容易接受,這充分展示當地人的包容和豁達。 “卡甲”以平和、豁達為前提,以平等、互敬為基礎,以詼諧、幽默為基調,以勸導共勉為目的,是村民矛盾陋習的“消聲器”、文明新風的“放大器”、行為規范的“晴雨表”,具有規范道德行為、化解矛盾糾紛、增強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促進道德教化、承載口承文化等社會功能。 來源:學習強國迪慶學習平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