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9歲的陳繼華是德欽縣畜牧水產管理服務中心主任。26年,從風華正茂的小伙子到如今的中年人,陳繼華一直在基層畜牧獸醫系統工作,常年在一線與牛、豬打交道,今年被提名為我州優秀科技工作者。 1995年畢業后,陳繼華先后在德欽縣霞若鄉、升平鎮、德欽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德欽縣草原監理站和德欽縣畜牧水產管理服務中心工作,長期從事疫病防控、獸醫門診治療、牧草栽培、牛羊棚舍建設、牦牛黃牛凍配、農牧民專業技術培訓、科技推廣及良種推廣等工作,得到了牧民群眾和上級部門的好評。 在實踐中學習。在德欽縣霞若鄉、升平鎮工作期間,陳繼華主要從事獸醫診療、動物防疫和品種改良工作。他不管白天黑夜、刮風下雨、路途遠近,也不管工作日還是休息日,只要老百姓需要,總是隨叫隨到,及時處置各類動物疫病。在完成工作的同時,認真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畜牧法》、《云南省動物防疫條例》等法律法規和業務知識,堅持訂閱《中國獸醫學雜志》、《云南農業》等學術期刊,不斷吸收應用新理論、新技術,了解和掌握畜牧獸醫科技新動態。2002年6月至2004年7月,陳繼華完成云南農業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動物科學專業函授專科、2005年6月至2007年7月完成動物醫學專業函授本科課程。結合工作實踐,他經常向業內專家和老師學習,探求最佳生產方式、工作方法,總結醫療經驗,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理論水平和實踐技能。 用技術惠及鄉親。2010年,他調入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從事全縣動物疫病的防控和畜牧科技推廣工作。 發展養殖業,品種改良必須跟上;發展奶(肉)牛養殖業,牛凍配技術必須過硬。對于基層獸醫工作者而言,牛凍配是一項“技術活”,沒有過硬的技術是拿不下來的。這也是德欽縣奶(肉)牛養殖業一直發展不起來的主要原因。在實際工作中,陳繼華不斷鉆研,不斷試驗,尋找規律,努力練就了過硬的人工授精技術和母牛的發情鑒定技術。近3年來,通過舉辦技術培訓班和現場觀摩指導的方式,他將自己26年來積累的牛人工授精技術傳授給20多名牛凍精改良技術員,服務范圍覆蓋了全縣六鄉兩鎮的所有村寨,甚至還輻射到鄰近縣(市)。3年來,他累計推廣改良西門塔爾后代400余頭、荷斯坦后代600余頭、牦牛后代500余頭,產生經濟效益1000余萬元,促進了德欽縣奶(肉)牛產業發展。 德欽縣地處高寒山區,冬春季節飼料短缺,為了緩解這一問題,他經常深入養殖合作社和養殖大戶,推廣青貯飼料技術,將農作物稈轉化為青貯飼料,指導制作和飼喂青貯飼料,提升資源利用率,為養殖戶帶來更多經濟效益。 使用青貯飼料對畜牧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其具有原料來源廣、成本低、制作工藝簡單、容易儲藏的特點,有利于滿足家畜對飼料的需求,獲得更高養殖效益。他籌集資金,推廣建設了45座青貯飼料窖,指導推廣20套青貯飼料打包機,3年來總計指導15家養殖合作社和59家農戶制作了240余噸青貯飼料,直接產生經濟效益700多萬元,促進了德欽縣草食畜牧業發展。 在一線防控疫情。2018年以來,為做好非洲豬瘟疫情防控工作,陳繼華和同事們日夜堅守在非洲豬瘟防控一線,開展外疫堵截、疫情排查、消毒滅源、調運監管、宣傳培訓、肉品質量安全整治等工作。他帶頭學習掌握非洲豬瘟疫病的臨床癥狀、病理剖檢、防控等技術知識,然后深入各鄉鎮街道,舉辦生豬規模養殖戶非洲豬瘟防控知識培訓班200余期,動員5300余人次參加學習,發放防控技術知識和告知書、張貼宣傳畫等資料23000余份,累計排查養殖場(戶)5萬余戶次,確保了德欽縣非洲豬瘟疫情“零發生”。 (記者 江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