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情舞“學羌”主要流傳于香格里拉市尼西鄉和德欽縣奔子欄鎮奪通村、拖頂鄉洛玉村等地,是當地一種極具藏族特色,集唱、跳于一體,以歌頌男女堅貞純潔愛情為主題的歌舞藝術形式。2022年12月,藏族情舞“學羌”被列入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名錄。 “學羌”漢語意為“大家一起跳”,其內容涵蓋天文、地理、歷史及藏族人民生產生活、宗教信仰、風俗禮儀等方方面面,是藏族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學羌”在不同的流傳地域有不同的稱謂,香格里拉市尼西鄉一帶藏語稱“學羌”或“相昌”;德欽縣奔子欄鎮、拖頂鄉一帶又稱“篩巴學勒”。據傳,“學羌”最初是一種很嚴肅,專在地主家組織開展的宗教活動,歌詞及唱腔源于宗教經文,舞蹈動作全都模仿動物。 “學羌”作為一種民俗性歌舞,與當地藏族人民的各類民俗活動緊密相連。每逢喜慶歡樂的佳節、聚會,男女、老少便歡聚一堂,跳起“學羌”以示友愛、和睦、吉祥。 “學羌”曲調相對單一,旋律結尾處多以不穩定的角音為主。唱法有4種:站唱、跳唱、坐唱和睡唱,4種形式為遞進關系,各有其要求及功能。舞蹈剛勁有力且古樸大方,動作特點在于腳下的踏跺組合。男子舞步為腿部騰躍動作較多,體力消耗較大;女子舞步主要有轉圈、踢腿、踢腳等,并配以舞袖動作。 藏族情舞“學羌”歷史悠久,內容豐富、蘊含深情,其舞曲粗獷熱烈,豪邁奔放;舞蹈動作雄勁有力、樸實優美;舞姿端莊典雅,柔韌灑脫,深受當地人喜愛。 (記者 李佳佳 和建蕓 魯茸追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