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使用未清洗的煤制油罐車混裝食用油的視頻在網上引起軒然大波,食品安全問題再度引發人們熱議和關注。這一事件的背后,揭示了諸多令人深思的問題,相關部門應從中汲取教訓,高度重視食品安全問題并加強全過程監管。 煤制油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婦孺皆知,而大豆油則是我們日常最常用的食用油之一,二者絕對不可摻和,這恐怕是最起碼的生活常識。然而,現實卻讓人大跌眼鏡,不少罐車拉完煤制油后,就直接裝食用油,這樣就會有不少煤制油摻雜其中,繼而被無數不知名的消費者吃到腹中。由此聯想,我們日常購買、食用的食用油,卻可能含有煤制油,甚至是工業廢水、塑化劑、廢機油等有害成分。 雖然涉事公司迅速回應,但是這樣公然漠視人民利益和生命健康的行為長期在行業領域內存在,暴露出了食品經營企業片面追逐利益、放棄食品安全“守門人”基本職責的嚴重問題,反映出監管不力、有盲區等短板,單靠企業自查自糾恐怕于事無補。如果沒有相應的配套機制和措施,煤油罐車裝運食用油現象可能在短期內會消失,但缺乏監管的油罐車可能還會滋生其他食品污染,危害群眾健康。 食品產業生產全過程涉及的環節多、鏈條長、參與主體多樣化,這意味著風險點多、監管難度大,治理更需要采取綜合手段。對于諸如油罐車混裝食用油等食品安全問題頻出現象,一旦出現問題,不能僅僅停留在涉事企業的自查自糾上,也不能總靠“曝光”來“整治”,更需要相關部門落實常態化監督機制,切實保障老百姓的食品衛生安全感。 筆者認為,相關部門應加大對食品生產、運輸、銷售的全過程、常態化監管,不能強化生產和銷售監管,而弱化運輸監管。對于基層一線來說,相關部門的監管任務更重,應不定期到農貿市場、商場超市、餐飲店、學校食堂、食品生產企業等檢查抽查,加強對果蔬肉蛋魚糧油等的質量監管、溯源監管、運輸監管等;強化食品運輸車輛資質、證照和運輸物資的檢查抽查。在檢查的同時,加大對從業人員,特別是食品企業負責人的警示教育和相關法律法規宣傳力度,進一步提高其法律意識和誠信意識,減少其觸碰法律紅線的概率。 食品安全至關重要,一萬次事后嚴厲查處,不如一次性從源頭上堵住漏洞。對于食品安全問題,不僅要有特定時期的霹靂手段,更要有常態化的監管機制,并保障在任何時候都能有效運轉,這樣消費者才能放心消費,吃得安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