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子舞是迪慶最具代表性的藏族舞蹈之一,廣泛流傳于德欽縣、維西縣。2009年8月,德欽藏族弦子舞蹈被列入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名錄。 弦子舞在藏語里稱為“仁”(藏語,意為載歌載舞),跳弦子舞則統稱為“仁羌”,其是一種優美、抒情的自樂性歌舞。在節慶、婚嫁、聚會時,人們會歡聚一堂,跳弦子舞,男拉弦子(又稱“馬尾琴”,藏語稱“兵永”),女舞長袖;男唱女應,女唱男答;男女各半,圍圈起舞。 弦子舞的音樂結構一般為二樂句,也有不少四樂句。以曲調多段、歌詞反復的形式進行表演。開始時,音樂和舞蹈呈現形式速度緩慢,隨之加快,最后以急速演唱和急速旋轉的表演方式結束。唱詞結構常為六言(六個音節)四節句,也有七言、八言等。唱詞創作用比、興、賦等方法,常用對偶、排比、疊句手法,文字規整、語音抑揚頓挫,比喻生動、寓意深刻,抒發感情、陳述敘事。大多數唱詞有一句或數句襯詞,這些襯詞本來有明確的含義,但成為襯詞后,只起到起興的作用。唱詞內容有歌唱家鄉或贊頌風土人情的,也有表達相聚、傳授技能、倫理道德、痛苦誤傷、離別挽留、懷念親人、諷刺人世丑態以及大量反映愛情等內容。它比較真實地反映了藏族人民的生產生活、思想情感、心理素質、生活習慣和社會風貌。基本動作有點擺步、雙扭步、墊步跳、單扭步、前進點步、輾轉、前踏后撤步等,動作多順手順腳。男舞者多踏、跺、騰、躍,女舞者以手部的甩、拋、掏、繞袖為動作特征。 弦子舞的跳法還有老弦子和新弦子之分。“老弦子”在慢板中進行,舞姿舒展,松弛輕盈,甩袖旋轉飄然自如,舞蹈延綿流暢;新弦子先慢后快或用“慢、中、快”三段體的舞蹈方式完成一個舞蹈或若干舞蹈。舞蹈輕快活潑、熱情奔放,長袖飛舞、跺踏有力,跪、蹲、跳、躍此起彼伏,十分受年輕人喜愛。弦子舞通過唱詞、曲調、舞蹈的完美結合,呈現出舞姿優美、剛柔并濟的表現形式。 弦子舞蹈因其方便唱跳,不受時間、場地、形式、人數限制等特點,加之其獨特的文化內涵、藝術和審美價值,深受人們歡迎,這也是弦子舞傳承千年經久不衰的主要原因。 (迪慶州非遺中心 供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