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森林深處,松茸香氣縈繞;橫斷山脈里,曾經的獵人和伐木工轉型為“生態衛士”……近年來,迪慶州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持續筑牢滇西北生態安全屏障,全力打好“四大保衛戰”,保護好生物多樣性,持續推動綠色產業發展,把良好的生態環境化作民生福祉,讓高原群眾在守護綠水青山中收獲金山銀山。? 生態屏障:筑起滇西北“綠色長城” 清晨的維西縣塔城鎮響古箐內,72歲的護猴員余建華背著裝滿松蘿(滇金絲猴主要食物)的竹簍,踩著露水走向密林深處。他的腳步輕緩,目光警覺地掃過樹梢——那里棲息著全球65%的滇金絲猴種群。這位曾經的獵人,如今已守護這群“雪山精靈”28年。“過去打獵是為了生存,現在護猴是為了子孫。”余建華感慨道。從手持獵槍到手拿望遠鏡,迪慶州數萬名像余建華一樣的村民,用半生歲月見證了一場波瀾壯闊的生態覺醒。 這場轉型的背后,鐫刻著迪慶州幾十年如一日的“綠色長征”——從白馬雪山第一聲滇金絲猴的啼鳴劃破狩獵時代的暮色,到林長制與河(湖)長制“雙劍合璧”構筑起立體防護網,迪慶州堅持生態優先,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青山四大保衛戰,聚焦護綠、增綠、管綠、用綠、活綠、興綠六大任務,強化資源保護管理,大力實施生態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和野生動植物保護,提高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的生動實踐。2024年,全州自然保護地總面積100.44萬公頃,占全州國土面積的43.32%,完成綠化面積357萬平方米,全民義務植樹310.56萬株。5000余種植物、100余種真菌、1400余種動物在這里競相綻放生命力。 民生答卷:生態紅利惠及千家萬戶 2024年,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鎮聯合村奶思村民小組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全力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通過發展鄉村旅游,村莊周邊景區年均能反哺奶思村民小組20萬元。在維西縣保和鎮,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當地建成58家生態農莊,年收益總數突破320萬元。通過創新生態資源轉化機制,迪慶州將人居環境整治、生態保護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讓群眾端起“生態碗”,走出了一條生態惠民、綠色共富的新路徑。 全面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以后,迪慶州加大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系統保護力度,大面積的原始森林得到有效保護。全州還對大面積的陡坡耕地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實施小流域治理、濕地恢復等生態修復工程,這些生態保護和治理工程極大地改善了生態環境。持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加快補齊農村垃圾和污水治理、綠化美化、亮化硬化、供水供電、通信網絡、鄉村物流等基礎設施短板,進一步規范管理運行垃圾處理設施,逐步建立完善戶分類、鄉鎮村運輸處置的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處理體系和長效管理機制,以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運行、統一管理的四個統一模式,加大鄉(鎮)鎮區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鄉村環境得到了質的提升。 綠色經濟:綠水青山帶來豐厚饋贈 每當松茸采收季節,走進香格里拉市建塘鎮吉迪村,硬化路蜿蜒穿過蔥郁林海,藏式民居掩映在綠樹紅花間,田間地頭不時傳來村民采收松茸的歡笑聲。這個曾以伐木為生的村莊,如今以87%的森林覆蓋率孕育出年產值近3900萬元的松茸產業,從“木頭財政”到綠色發展的蛻變,正是迪慶州踐行“兩山”理念的生動縮影。 迪慶州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和資源稟賦。虎跳峽徒步線路、雨崩村神瀑線、尼汝秘境等線路,吸引著世界各地戶外愛好者紛至沓來;境內分布著的溫泉資源與藏醫藥的療愈之旅,為當地百姓與游客提供沉浸式康養服務;G214迪慶段讓自駕者體驗“一日跨三江”的地理奇觀……依托“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遺產地的立體生態系統,迪慶州突破單一林下經濟模式,催生出康養經濟、徒步游、自駕游、研學旅游等綠色產業,2024年累計接待國內外游客3122.98萬人次,實現旅游總花費352.91億元,迪慶正將生態資本轉化為綠色經濟效益。 從“靠山吃山”到“養山富山”,迪慶州的實踐印證了守護綠水青山不是負擔,而是通往共同富裕的“金鑰匙”。如今,在這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土地上,生態惠民的篇章仍在續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