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涌教緬甸學生剪紙。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德宏融媒記者 明雄忠? 位于德宏師范學院的傣族剪紙傳習館里,一幅照片被樊涌掛在了墻上顯眼處,那是2018年6月22日,緬甸前總理吳巴瑞的女兒內依巴瑞、緬甸前總理吳努的女兒丹丹努到傳習館參觀,樊涌給兩位外賓贈送剪紙作品時的合影。 “中緬兩國人民自古相親相融,胞波情誼源遠流長,我要通過手中的剪紙,讓胞波情誼更加醇厚芬芳?!狈磕抗鈭砸愕卣f道。 樊涌是云南省委、德宏州委聯系專家,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貼,德宏師范學院東南亞民族藝術研究所所長。他拿出剪紙作品,講起了他的中緬故事…… 一衣帶水,緬桂飄香 20世紀80年代,畹町邊境貿易十分繁榮。12歲那年,樊涌跟隨父母到畹町游玩,潺潺流淌的畹町河,售賣各國首飾、化妝品、工藝品的緬甸商人,甩粑粑、泡魯達、茶葉豆等緬甸小吃,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讓他第一次有了國與國的概念。更讓他驚奇的是,中緬兩國之間沒有明顯的分界線,一塊稻田的中間可能會矗立著界樁,一條小河溝的兩側就是中國和緬甸,瓜蔓會從一個國家爬到另外一個國家,這樣和諧的場景深深地鐫刻在了他的腦海里。 回到學校后,他向老師說起游玩的場景,老師告訴他,芒市有兩株代表中緬友誼的緬桂花樹。放學后,他在芒市賓館內見到了這兩株枝繁葉茂、高大挺拔、花香四溢的緬桂花樹,并了解到這是周恩來總理和緬甸前總理吳巴瑞親植的中緬友誼長青樹,它們種植于1956年12月舉行的中緬邊民聯歡大會期間。 樊涌把自己的所見所聞融入剪紙作品創作中,他的一幅剪紙作品叫《緬桂頌》,上面有緬桂花、界碑、孔雀、大象、傣族少男少女等元素,他說這代表著中緬兩國人民跨越國界的友誼,像緬桂花一樣持久芬芳。他的另一幅作品叫《一江水》,講述的是中緬兩國青年跨越江上的竹橋,在一起戀愛的場景,凸顯了“同飲一江水,共敘胞波情”的主題。 像這樣的剪紙作品,樊涌創作了很多,更多的作品他還在繼續創作。 一視同仁,躍然紙上 “在我眼里,中國學生和緬籍學生都是一樣的學生,我會毫無保留地將剪紙藝術教授給他們?!痹诘潞陰煼秾W院,樊涌教授傣族剪紙,雖然傣族剪紙課只是選修課,但因獨特的藝術魅力,吸引著眾多學生前來學習、體驗,其中就有好多來自緬甸的留學生。 樊涌介紹,每一批緬籍學生有20余人,每一次課程1個星期內學完,學生都熱情好學,即使語言不通,但通過教授折紙、構圖、落剪這些動作,學生也能跟上節奏,完成好一幅剪紙作品。 榕樹、佛塔、孔雀,樊涌時常借助緬籍學生身邊的元素來進行教學,等學生掌握了基本的技法后,再播放剪紙動畫片提高學生的認知,賦予剪紙作品意象,讓剪紙作品開口講故事。 緬籍學生Nang Aye Myat Phoo第一次接觸剪紙,就被剪紙的魅力所深深吸引,當紙張在指尖化為色彩斑斕的世界,她便迫不及待地拍照與家人分享?!盎氐骄挼楹?,我要當一名老師,除了教學生中文,還要將剪紙藝術教給他們,讓他們一同感受中國的文化之美?!盢ang Aye Myat Phoo說。 在樊涌的課堂里,除了緬籍學生,還有來自泰國、老撾、越南的學生,他們一剪一紙,剪出自己在中國的留學故事。 一片冰心,情深意長 “作品是一個載體,給人以溫暖,讓人感到力量?!狈空J為,文化是推動兩國人民友好往來不可或缺的力量。 2017年,他前往緬甸進行文化交流之旅,到了曼德勒、蒲甘,還到了緬甸最北的城市葡萄市,人們稱它為緬甸的香格里拉,它的美麗平靜,它的原始古樸,它的純真無瑕,讓樊涌覺得那樣的場景只有在夢里見過,他一次次按下快門,創作了一組《微笑緬甸》的攝影作品。后來,照片里的牛車、小橋等元素便出現在了他的剪紙作品里。 “中緬兩國的文化交流交融還有很大的空間?!狈勘硎荆l揮好德宏師范學院國門大學的作用,讓更多的中緬青年自由交流,碰撞出藝術的火花,在舞蹈、音樂、美術等方面取長補短。他最近有一個想法,就是將中國剪紙藝術和緬甸漆器藝術結合起來,創造出新的藝術空間。 “文化沒有國界之分,作品就是最好的交流語言?!闭劶爸芯捊煌拿篮迷妇埃空f,文化就是一座橋梁,中緬兩國的交往只會越來越頻繁、越來越順暢。 談話間,他隨口念起了陳毅元帥的詩句:我住江之頭,君住江之尾。彼此情無限,共飲一江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