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慶藏族自治州藏醫院的藥浴室內,溫熱的藥液泛著光澤,藏族阿媽卓瑪泡在其中,原本僵硬的關節漸漸舒展。這方小小的藥浴池,正是迪慶藏醫藥守護民生的生動注腳。 服務網絡早已織密到高原的每一個角落。迪慶州藏醫院的診室里,醫生正為廣西患者李金漢診脈——他腫脹的雙腳擱在診床上,半年來的奔波求醫在此刻有了回響。而在百公里外的各個村衛生室,村醫撕開藏藥往老人膝蓋上貼敷的場景隨處可見。如今,全州四級服務體系已實現全部鄉鎮衛生院能提供6類10項中藏醫適宜技術,87.8%的村衛生室能開展艾灸、貼敷,藏醫藥的“毛細血管”通到了村落里。 專科診室里的忙碌,藏著藏醫藥的硬實力。哲仲病專科(風濕病科)的走廊上,候診椅坐得滿滿當當,來自四川的患者正翻看診歷,“聽說這里治風濕有名,坐了兩天車過來。”2024年,該院門診接診4萬人次,其中,哲仲病專科門診量突破1.2萬人次,3成患者從省外趕來。隔壁骨傷科手術室里,還可以開展膝關節置換手術,傳統藏醫正骨手法與現代器械配合,讓古老醫術有了新延伸——這個2024年獲評“國家優勢專科”的科室,已讓不少臥床患者重新站起來。 自主研發,讓藏藥惠民底色更鮮明。制劑室內,藥師們正嚴格遵循古法,炮制著以“佐太”等珍稀原料為核心的藏藥。目前,該院可生產165種院內制劑,掌握了16種特殊原料的核心加工技術。“院內臨床用藥90%為藏藥制劑,真正實現了藏藥為主的診療特色。”制劑室負責人指著貨架說。如今,全州116種藏藥院內制劑、23項藏醫醫療項目全部納入云南醫保。2024年,全州1.47萬人次借著醫保報銷用上了藏藥,此里追瑪就是其中之一——這個臥床20年的風濕病患者,如今已能扶著墻慢慢走路。 藏藥的故事不止在診室里。香巴拉時輪壇城文博中心的藏醫門診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體驗,“把脈時聽醫生講藏醫理論,比看書生動多了。”而在藏醫藥陳列館,泛黃的《迪慶藏藥標準》手稿旁,年輕藥師正用手機拍下古籍內容存檔——這邊是游客體驗藏醫的新鮮,那邊是古籍傳承的鄭重,藏醫藥正以文化的姿態走進更多人視野。 專家工作站里,上海來的骨科專家正帶教年輕醫生;診室里,剛從青海深造回來的醫生,正用新學的技法為患者推拿。近年來,迪慶州通過實施“走出去、請進來”戰略,建成8個省級專家工作站,覆蓋8個專業。2024年,4名高層次人才扎根迪慶,12名骨干學成歸來。 藥香漫過高原,從診室到村頭,從手術臺到陳列館,迪慶藏醫藥正以鮮活的姿態,把健康與希望送到群眾身邊。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 文稿來源:云南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