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夏初的維西縣攀天閣鄉,山林間云霧繚繞,村民背著竹簍穿梭于松林與草甸間,彎腰翻開腐殖質層,一朵朵羊肚菌、松茸、雞油菌便從濕潤的土壤中探出頭來。“今年雨水足,菌子長得密,我家光是賣菌子就增收近萬元。”傈僳族婦女余自花一邊展示竹簍里滿滿的“山貨”,眉眼間盡顯收獲的喜悅。 攀天閣鄉森林覆蓋率超73.8%,獨特的立體氣候為野生菌生長提供了絕佳環境,每年4月至10月,松茸、羊肚菌、牛肝菌等數十種野生菌競相生長,其中,松茸收購量約為60噸,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銷售模式,年交易額超2000萬元,直接帶動農戶每年戶均增收2到3萬元。 因晝夜溫差大、土壤有機質豐富,攀天閣鄉出土的松茸不僅個頭碩大,菌肉更是飽滿緊實、味道鮮美。相較其他產區,攀天閣鄉松茸的收購價要高出市場價的20%,成為經銷商眼中的“香餑餑”。“我們的菌子不愁賣,收購商早早就來村里等著,就怕搶不到貨。”余自花說。 為了讓“山貨”賣得好、賣得遠,當地探索出“合作社+農戶”模式,由合作社統一收購、分級,再通過冷鏈物流將野生菌發往昆明、麗江,甚至上海、內蒙古、新疆等地,村民收入較以往翻了一倍。當地藏族小伙付江鵬還搭上了電商快車,他將收購來的野生菌仔細清洗、分級后進行真空包裝,通過電商平臺銷往全國各地。今年菌類上市以來,他月均銷售菌菇禮盒4500盒,銷售額突破50萬元。 好菌子離不開好生態,當地群眾十分清楚這個道理。隨著野生菌產業的發展,當地把“護林育菌”放在了重要位置,提出“生態護菌”的發展理念。如今,全鄉已設立10名鄉級林長、8名村級林長,還有1171名護林員每天穿梭在山林間——他們既要制止盜伐樹木、濫采菌子的行為,也要查看菌子的生長情況,守護這片孕育“寶藏”的青山。護林員李永恒說:“以前有人為了砍柴亂砍樹,現在大家都知道,樹多了菌子才多,護好山就是護好飯碗。” “我們始終把生態保護和林下經濟發展緊緊綁在一起,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千余人的護林隊伍是生態的‘守護者’,他們守住了青山,也守住了松茸生長的根基;而‘電商+冷鏈’模式則是產業的‘助推器’,讓山里的好東西能快速、新鮮地送到消費者手里,解決了難賣、賤賣的問題。”攀天閣鄉產業發展服務中心主任漢麗輝說,今后,攀天閣鄉以松茸為突破口,大力發展多元化林下經濟,除了野生菌,還引導村民在林下種植云木香、當歸等中藥材,目前全鄉林下作物種植面積已達2000余畝,形成“林菌+林菜+林藥”的復合產業模式,讓山林的附加值越來越高,村民的增收路也越走越寬。 每到蕨菜收獲的季節,攀天閣鄉的山林間又多了一道道忙碌的身影——村民們背著竹簍上山采摘野生蕨菜,由加工廠進行深加工后銷往各地,成為餐桌上受歡迎的山野食材。“以前只知道采菌子,現在村民們學種中藥材、采野菜,一年能多賺7000多元!”余自花笑著說。她口中的中藥材,是村民們在自家林地周邊自主種植的云木香、當歸,不破壞山林生態,還能獲得穩定收入。如今,攀天閣鄉的林下經濟已形成“一季多收、多元增收”的格局:雨季采菌、采蕨菜,閑時照料中藥材,曾經的原始山林如今真正變成了“增收銀行”。 “以前砍樹賣柴,日子過得緊巴巴,現在護林采菌、種藥材,收入穩定還能守著綠水青山,日子更穩當!”這是攀天閣鄉村民的共同心聲。如今的攀天閣鄉,松濤陣陣間不僅有菌香飄蕩,更有藥材的清香、野菜的鮮嫩,村民的腰包越來越鼓,山林也越發翠綠。從采菌人的竹簍,到電商的快遞箱,從合作社的冷鏈車,到城市的餐桌,一朵朵野生菌串聯起的不僅是一條生態與經濟雙贏的道路,更開啟了全鄉林下經濟蓬勃發展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