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騰沖科學家論壇·高原特色現代化農業創新發展與開放合作(臨滄)專題活動中,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原校長、騰沖科學家論壇聯合主席許智宏指出,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正轉化為農業發展的“最大增量”。 臨滄市甘蔗種植面積123萬畝、產量570萬噸,甘蔗產業規模連續19年居全省第一,2024年由全國第六躍升第四。臨滄的甘蔗產業,也正是以新質生產力為引領,做大做強的最有力驗證。 八月的耿馬壩子,漫山遍野的甘蔗林在風中掀起綠色的波浪。蔗農羅紅軍家采用全膜覆蓋技術栽種的“云蔗08-1609”新品種正拔節生長,再過幾月,就能迎來一個好收成。 “以前砍完甘蔗,滿地的渣子燒也不是堆也不是,熏得人眼睛疼。”羅紅軍說,現在不一樣了,這些“廢料”經過工廠處理都成了“香餑餑”,外國人都搶著要哩! 羅紅軍的甘蔗田,是耿馬40萬畝甘蔗基地中的一塊。這個曾因甘蔗產量全省第一而聞名的縣城,卻也因制糖后的蔗渣、糖蜜等廢棄物處理問題困擾多年。如今,一場以“科技+循環”為核心的綠色革命,正悄然改變著這片土地的命運。 蔗渣變餐具 從田間灰燼到歐美餐桌 “你敢信?這盒子泡在水里三天都不爛,埋進土里三月就化了。”綠賽可新材料(云南)有限公司負責人熊小琴拿起一個餐盒,往里面倒了半杯熱水,杯壁凝結的水珠順著盒沿滑落,盒體卻挺括如初。 六年前,上海綠賽可新材料(云南)實業有限公司來耿馬考察時,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榨糖季的夜晚,田間地頭是堆成山的蔗渣,有的甚至被農戶點燃,濃煙裹著火星四處飄散。 改變發生在綠賽可入駐耿馬園區后。公司通過引進先進技術,以甘蔗渣取代塑料等難以回收的材料,提取制糖廢棄物“甘蔗渣”中的纖維素,制漿、共混改性、模壓成型……在機器的轟鳴聲中,甘蔗渣在精密的工序里完成了奇妙的蛻變,一套套環保可降解的綠色餐具新鮮出爐,如今,公司的生產線每天能“吃”掉40噸甘蔗渣,產出的餐具遠銷德國、意大利、美國等市場,2024年海外出口銷售額達6000萬元,而今年的餐具訂單也已排到今年9月。 廢料變肥料 從廢液濾泥到東南亞“營養基” 每年的榨糖季,云南紫辰集團生態肥業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內已是一片繁忙。巨大的傳送帶將發酵后的濾泥送入轉動的設備中,機器轟鳴聲中,這些曾被視作污染源的制糖廢棄物正悄然“變身”,成為新型肥料,備受東南亞市場青睞。 如今,車間內自動化生產線正以每天450噸的速度運轉,高溫蒸汽與各類粉狀原材料交織出一場“生物魔法”——粉狀原材料在轉動的設備中逐漸變成均勻圓滑的肥料顆粒,散發出淡淡的草木清香。2024-2025榨季,紫辰公司生產銷售這種復合肥近10萬噸,覆蓋南華糖業有限公司的100多萬畝甘蔗地。負責人張營站在電子屏幕前,指著實時滾動的出口數據:“2024-2025榨季,我們出口了2.2萬噸肥料,客戶說這是他們見過‘最接地氣的科技產品。’” 在耿馬,一根甘蔗的旅程早已超越了“榨糖”的傳統路徑。這根貫穿了當地百年農耕史的作物,正被科技創新拆解成一個個驚喜,一場從“榨干糖分就扔”到“吃干榨凈”循環的變革,正在這片沃土上蓬勃生長。 “一根甘蔗”到“百業興旺”邊陲小鎮書寫“鏈接世界”傳奇 耿馬“綠色革命”背后,是一張由科技編織的產業網絡。 “政產學研”協同創新:依托專家團隊和科技服務隊,耿馬研發出“云蔗08/1609”“云蔗05/51”等高產高糖品種,單產紀錄不斷刷新。 “5+N”全產業鏈:從糖產品精深加工到蔗渣制紙漿、濾泥制肥,再到蔗葉飼料化,甘蔗“全身是寶”的價值被充分挖掘。 產業集群效應:園區內企業形成“中小微融通、產供銷一體”的生態,蔗糖全產業鏈綜合產值已突破100億元。 在2025騰沖科學家論壇·高原特色現代化農業創新發展與開放合作(臨滄)專題活動現場,耿馬展示了“蔗糖全產業鏈”模式,吸引了各方代表的關注。那些曾經被視為“廢料”的東西,如今正沿著科技創新的軌跡,變成穿越國界的“寶貝”。 從“一根甘蔗”到“百業興旺”,耿馬的綠色革命,正是中國邊疆地區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生動注腳。當地跳出“就糖論糖”的傳統思維,將目光投向產業鏈的“末端”,走出“微笑曲線”困局,通過政策引導、招商引資、校企合作、平臺搭建,讓科技創新成為破解資源約束、激活產業潛力的關鍵鑰匙。 這里的故事告訴我們:當科技與生態相遇,當傳統產業擁抱創新,邊陲小鎮也能書寫“鏈接世界”的傳奇。 (作者 王朝宇 馮永富 編輯 付元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