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3日晚,北京人民大會堂內星光與敬意交織,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文藝晚會《正義必勝》盛大上演。第四場“共同的黎明”中,情境演唱《不朽的旋律》凝重深情。伴隨著加拿大民歌《紅河谷》悠揚的旋律,云南籍青年文藝工作者扎西頓珠身著民國素衫亮相。他以“青年畫家”形象佇立在舞臺中央,歌聲里藏著對外國援華友人的不舍,更飽含對勝利曙光的期盼,將觀眾拉回那個烽火連天卻充滿希望的崢嶸歲月。
云南網記者專訪扎西頓珠,聽這位扎根云南、深耕藝術的青年演員,講述這場“與歷史對話”的演出背后,關于感動、堅守與使命傳承的故事。 “對我而言,這不只是一次表演,更是一次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此次參演,扎西頓珠感觸良多。“接到參演通知時,我沒問要演什么角色、唱什么曲目,趕緊協調好手頭工作,第一時間奔赴排練場。”
當得知自己參與的節目是情境演唱,音樂劇專業的敏感度讓他對《不朽的旋律》充滿期待:“這不只是融合了話劇張力、舞劇美感與音樂感染力的情境表演,更是用藝術與歷史對話的契機。” 舞臺上,他扮演的“青年畫家”,雖無人物原型,卻像一塊鮮活的“歷史拼圖”,拼湊出當年無數在戰火中堅守的文藝工作者群像。“那時的文藝戰士,從不是孤軍奮戰:可能是在破廟里就著油燈畫抗戰宣傳畫的學生,可能是在戰壕里用炭條記錄戰士沖鋒身影的文藝兵,他們以紙筆為‘武器’,以作品為‘火把’,哪怕餓著肚子,也要為同胞燃亮希望。”
扎西頓珠在排練中反復琢磨這段歷史,常常自問:“若身處那樣的黑暗歲月,我能否像他們一樣,始終朝著黎明的方向創作?”為了找準角色的“魂”,他在細節上反復打磨。“每次站上舞臺,攥著道具畫筆的手都會忽然有了重量,仿佛真的站在八十年前的歷史場景里,與那些堅守的先輩隔空相望。” 站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的舞臺上,看著臺下抗戰老戰士的白發在燈光里泛光,扎西頓珠忽然明白:這場晚會不是“簡單重現歷史”,而是以藝術的方式,替先輩們看看他們用熱血守護的“黎明”早已照亮大地,替他們把未完成的“創作”繼續下去。“這既是對先輩的告慰,更是對歷史的傳承。” “我們演唱的《紅河谷》《啊,朋友再見》并非普通曲目,而是對白求恩大夫、飛虎隊等外國友人的‘隔空致敬’。”他坦言,排練時總想起家鄉云南的抗戰記憶——飛虎隊戰機掠過滇西天空的轟鳴,滇緬公路上中外友人攜手修路的身影,“這些歷史讓我明白,舞臺上的歌曲唱的不只是離別,更是‘雖遠隔重洋,卻并肩作戰’的情誼。”
“從飛虎隊到滇緬公路,家鄉的每一寸土地,都在訴說英雄的故事。”這份對家鄉歷史的深情,讓他對“文藝工作者的使命”有了更深刻理解。扎西頓珠認為,新時代傳承抗戰精神,不能只停留在“回憶過去”,更需要青年文藝工作者用“新視角”講好歷史故事。
此次參演《正義必勝》文藝晚會,更讓他堅定了做紅色記憶“傳聲筒”的決心。“先輩們用文藝為民族‘扛槍’,我們這一代就該用作品為時代‘立傳’。”他特別想對家鄉的青年同仁說:“把個人的奮斗與時代的脈搏綁在一起,就是在續寫先輩們未完成的使命。” “‘正義必勝’不是一句口號,而是先輩們用血肉之軀換來的真理,是我們這代人必須扛起的信念。”談及未來,他語氣堅定:“我會帶著云南文藝工作者的擔當,創作出更多好作品,把抗戰故事、云南故事講給更多人聽,讓紅色精神一直傳承下去。往后的創作,我會多一份踏實——因為我知道,自己不只是在演戲、唱歌,更是在傳遞歷史的溫度、傳承先輩的精神,不能辜負先輩們拼命守護的這個時代。” 扎西頓珠 中央民族歌舞團一級演員、音樂劇演員、影視演員,主演音樂劇《鳥巢吸引》《阿佤人民再唱新歌》,主演電影《芳香之城傳奇》、電視劇《香格里拉》等。 來源:云南網 轉自:迪慶融媒微信公眾號 |









fbdbbcb4-f624-4162-bd69-4a3fb8d201a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