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將紀律教育課堂搬到黨員“家門口”,把監督護航做到特色產業田地間……近年來,德欽縣霞若鄉紀委走出了一條具有民族地區特色的基層監督與鄉村振興融合發展之路,讓紀律紅線守得更牢、群眾“致富果”結得更實。 鄉音傳“紀”語:紀律教育接地氣入人心 “六某因違反國家法律法規,犯盜伐林木罪,被給予開除黨籍處分。”近日,霞若鄉紀委把紀律教育課堂搬到粗卡通村、石茸村,在宣布處分決定的同時,以案說紀釋法,為黨員上了一堂生動的紀律教育課。 霞若鄉是以藏族、傈僳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區。由于漢語普及程度不一,以往僅用漢語宣讀處分決定,存在部分黨員聽不懂、記不住、印象淺的問題。為破解這一痛點,霞若鄉紀委組建“雙語”送達工作小組,對處分決定書進行翻譯,確保法律文本的嚴肅性和原意不偏差,讓紀律要求聽得懂、入人心。 “聽了幾次鄉紀委干部用我們熟悉的語言開展的紀律教育,很大程度上彌補了我的紀律知識空白。”石茸村那仁村民小組黨支部書記深有感觸地說。 近年來,霞若鄉紀委緊盯農村黨員紀律教育工作,通過開展“萬名黨員進黨校”、支部主題黨日等活動,組織學習《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及本地典型案例,讓黨性教育入腦入心。同時結合巡察反饋、案件查辦等情況,量身定制談話提綱,督促鄉黨委“一把手”開展談心談話工作。 “基層黨員直接面對群眾,必須持續加強紀律教育。”鄉紀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組建紀律教育宣講團,開展巡回宣講,推動農村黨員明紀法、知敬畏、守底線。 監督護航致富路:特色產業結碩果 近日,霞若鄉迎來了小麥瓜豐收。在各么茸村、得覺屯社區的瓜田里,一個個油綠發亮的小麥瓜掩映藤葉間,奏響了鄉村振興的豐收曲。 今年,霞若鄉憑借資源優勢,探索發展田埂經濟,通過“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和現代營銷體系,成功打造了“一村一品”特色產業,讓小麥瓜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金鑰匙”。 為確保產業健康發展,鄉紀委開展“嵌入式”監督檢查,緊盯產業項目和資金管理,對種子供應、種植管理、資金發放等環節進行監督,及時解決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同時,圍繞技術培訓、銷售渠道等群眾關切,督促鄉農業農村發展服務中心按需開展技術指導與示范推廣,8名“一村一名農技員”定期下沉一線,點對點幫助農戶解決病蟲害防治等種植難題。“今年有農技人員專門指導我們種植,種出來的農產品還由合作社統一收購,我們不用為銷售發愁了。”得覺屯社區的龍大姐高興地說。 在各么茸村,村黨總支依托資源優勢發展“白蕓豆+小麥瓜+中藥材”特色產業,發動150名黨員群眾種植80余畝作物。在得覺屯社區,120余戶農戶種植70余畝大棚小麥瓜,以訂單農業保障增收。“今年全鄉種植了290畝小麥瓜,預計年產值87萬余元。”該鄉農業農村發展服務中心負責人介紹,小小的麥瓜已成為群眾增收的重要產業。 “監督護航特色產業是鄉村振興的關鍵一環。”德欽縣紀委監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持續對照全縣特色產業進行跟進監督,優化監督機制,通過更加科學、精準、高效的監督手段,著力疏通鄉村振興進程中的“中梗阻”,以強有力的監督舉措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實保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