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記者前往“跳菜之鄉”南澗彝族自治縣采訪,一路上山清水秀、民居靚麗,男女老少的臉上掛滿燦爛的笑容。心中不禁連連欣喜:“南澗今朝不‘難見’,舊貌新顏刮目看。” 近年來,南澗縣委、縣政府按照“提升全民素質、改善生態環境、提升優勢產業、抓實項目建設、強化招商引智、創新發展模式、促進科學發展”的工作思路,以全面深化改革為動力,以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迎難而進、主動作為,全力以赴穩增長、攻堅克難促改革、多措并舉惠民生,全縣經濟平穩發展、社會和諧穩定、民族團結和睦、人民安居樂業。 縣委書記吉向陽、縣長王紹基充滿信心地說:“南澗將以慶祝自治縣成立50周年為契機,進一步解放思想,攻堅克難,加快改革步伐,扎實抓好民族團結、扶貧攻堅、項目投資、產業發展、民生保障等各項工作,確保2018年實現脫貧摘帽,努力實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開門見“山”的美麗彝鄉 “我們在50年前開始種茶樹,最主要的原因是防止水土流失。如今,荒山變綠了,老百姓也過上了好日子。”81歲的李正林是羅伯克茶廠創始人,他指著公郎鎮鳳嶺河源頭的萬畝茶山感慨萬千,“過去,遇到暴雨就時常發生泥石流,村民在村里住不成了只好搬到山頂搭窩棚。這幾年來,村里的新房越來越多,越來越漂亮!” “我們每年要加工核桃500多噸,付給農戶的核桃款達1300多萬元。”公郎鎮核桃加工戶盧文紅向記者介紹,核桃來自于周圍群眾自家種的核桃樹,加工的核桃俏銷北上廣。在公郎鎮,像他一樣的核桃加工戶還有20多家。公郎鎮黨委書記時增德介紹:“目前,全鎮累計種植泡核桃14萬畝,年產干果7100噸,年產值約1.5億元,農戶平均收入約1.8萬元,實現了“家家有核桃,戶戶有收益。” 長期以來,“山體破碎”是南澗人的心頭之痛。據林業部門查證,1974年森林資源普查,全縣森林覆蓋率為24.6%,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山清水秀之日,就是南澗脫貧致富之時。”一位縣領導離任時曾這樣感嘆。 縣委、縣政府始終堅持“生態立縣、環境優先”戰略,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深入推進封山育林、天然林保護和退耕還林工程,推進柴改煤電氣、綠色家園行動計劃,建設“森林南澗”。“十二五”以來,全縣新增造林面積22.6萬畝,比“十一五”末增長22.1%。森林覆蓋率達65%,比“十一五”末提高4.4%。新建了一大批農村戶用沼氣池、節柴灶、太陽能熱水器,全縣森林防火、地質災害防治、節能減排等工作成效明顯。無量、公郎、寶華、碧溪等4個鄉鎮被命名為省級生態鎮,擁政、回龍山等50個村被命名為州級生態村,南澗一中等5所學校創建為省級綠色學校,鳳凰山候鳥遷徙通道創建為省級環境教育基地…… “我們坐擁名山秀水!”當地朋友自豪地說,有無量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靈寶山國家森林公園、知名度持續攀升的“櫻花谷”、養生圣地“無量藥谷”、高峽平湖的小灣山水風光、碧綠無垠的萬畝生態茶園。 如今,南澗縣立足“高山、生態、凈土”的環境優勢,以“一片煙、一杯茶、一個核桃、一頭牛、一只雞、一棵藥”為主的高原特色生態農業產業不斷發展壯大,一個又一個的山村呈現出“民富、景美、人和”景象。 南澗跳菜“跳進”蘭卡斯特宮 “我們的宣傳口號之一是‘跳菜南澗’,旨在彰顯跳菜是世界級品牌。”南澗縣委宣傳部部長聶瓊芬介紹,2003年,文化部命名南澗為“中國民間跳菜藝術之鄉”;2008年,“南澗跳菜”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多年來,“南澗跳菜”走向昆明、走向北京,贏得無數贊譽。 過去南澗宴席中的“跳著舞上菜”,如今蝶變為藝術舞臺上的“東方芭蕾”,全縣城鄉有300多只“跳菜”隊伍。有人稱贊這是“世界上最牛、最火、最炫、最爆、最狂、最棒的舞蹈。”今年10月21日,南澗跳菜“跳”進了英國著名的蘭卡斯特宮,為“中英創意產業展”增添了獨特魅力。 11月27日,南澗縣舉辦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千人跳菜”,真是宏偉壯觀,震撼人心。 記者走進苗族群眾聚居的樂秋鄉曬肚皮村,全村只有31戶、118人。青瓦白墻掩映在翠綠叢中,干凈的水泥路將農家小院連在一起。村民小組長楊繼武動情地說:“過去,曬肚皮村因高寒而貧困,人均年收入只有幾百元。縣委、縣政府將曬肚皮村列為‘強幫扶’村,多個部門‘點對點’支持,去年人均純收入突破了4000元。” “在黨的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的指引下,南澗縣各族群眾發展能力不斷提高。”縣民宗局局長張仁介紹,1988年制定了《南澗彝族自治縣自治條例》并于2005年進行修訂,為維護南澗各族人民的合法權益,促進南澗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2013年,《南澗跳菜傳承與保護條例》頒布施行,標志著南澗的民族立法工作進入一個新的階段。2014年以來,南澗縣積極開展民族團結進步繁榮穩定幸福示范區建設,全縣進一步呈現出經濟發展、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良好局面。 ??? 山城活力來源于改革創新 ??? 驅車在縣城的金龍路上,街道筆直、寬闊,兩旁新樓櫛比鱗次、綠樹成蔭。 “我剛參加工作的時候,從鄉下來縣城呆上半天就想回去,一是怕熱,二是怕灰。”《南澗通訊》負責人白家偉駕車帶記者逛街,他自豪地說,“過去,縣城很小,20分鐘就可以從城南走到城北。轉眼10多年時間,東移了‘南澗河’并建成商業街,建成了跳菜廣場、澗南公園、澗北公園、宋詞長廊、全民健身中心。‘彝族文化園林山城’的定位發展,讓南澗縣城越來越充滿活力。” 過去,從大理市到南澗,車子轉過彎道的山坡才“突然”看到“難見”縣城。如今,縣城建成區由0.1平方公里擴大到了3.1平方公里,公園綠地面積24.9萬平方米,綠地率超過35%。今年2月,南澗縣城榮獲“云南省園林縣城”。 縣城的“活力”,其實正是南澗縣發展變化的一個生動縮影。縣委、縣政府始終堅持把項目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主抓手,制定出臺了一系列目標責任考核辦法,積極爭取中央、省、州項目和資金,多方籌措資金,實施了一大批強基礎、利長遠、增后勁的項目。縣委、縣政府堅持抓轉型升級,努力促進產業融合發展。按照“山上建基地、路邊活流通、園區搞加工、山外拓市場”的產業發展思路,不斷延伸產業鏈,促進三產融合發展。如今,南澗縣經濟社會取得歷史性成就——1965年,南澗縣生產總值957萬元;今年,全縣預計完成生產總值43.85億元;1965年,南澗縣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17萬元,今年預計實現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65億元。 活力,還體現在南澗縣堅持改革創新。近年來,推進農村改革綜合試點,完成了“小水改”、農村小型水利工程確權頒證等各類改革;農村金融改革工作走在大理州前列,為“三農”融資貸款提供了擔保便利;探索推出經濟林木(果)權證抵押貸款等十大“三農”金融產品;率先在全國推出以核桃為主的經濟林木(果)權證核發及抵押貸款工作;加快“兩污”市場化運作改革工作;設立旅游產業發展基金,加快推進旅游產業投資經營模式改革;在全州率先完成政府職能轉變和機構改革工作;教育、衛生、計生等各項社會事業改革有序推進。 無量山中的幸福事 巍巍無量山,見證著南澗縣各族群眾對幸福生活的追求。 記者走進公郎鎮落底河村委會落龍寨村口,看到布朗族群眾在廣場的墻上書寫著一首新歌謠:“共產黨來幫助,家家門前石板路,自來水引進戶,有廣場能散步,山腰鋪上水泥路……” 沿著村中的青石板路,隨意走進村民茶鳳清的家里。他家有一棟兩層樓,客廳擺設挺雅致,太陽能、冰箱、新式灶一應俱全。茶鳳清樸實地說:“兩年前,政府投資80多萬元,全村22戶布朗族群眾投工投勞,村里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修通了進村水泥公路,架設了太陽能路燈,進村串戶都是干凈的青石板路,村里的房屋都進行美化亮化。” 發達村,無量山鎮一個偏僻落后的村莊,如今真的“發達”了。柏油路通進村里,家家石瓦白墻。過去種苦蕎、青稞的貧瘠山地,流轉給縣里招商引資進來的維和藥業集團,立馬變成了“紅利”。村民們在家門口打工,又有了一份“工資”。 “路通了,核桃掛果了,村民的收入渠道也多了。”發達村委會副主任付云龍高興地說,全村有115家農戶,村民爭相買來了摩托車,有的還買了家用轎車。 “近年來,南澗縣針對貧困面大、程度深,產業發展滯后,農企和貧困農戶貸款難、融資貴的實際,核準底數、創新機制、因戶施策,實施‘造血’式扶貧,精準扶貧,一大批群眾走上了脫貧致富路。”縣扶貧辦主任汪洪金介紹,目前全縣還有建檔立卡貧困戶55783人,將積極整合財政資金,爭取金融支持,吸引社會投資,精準施策,確保2018年實現全縣脫貧摘帽的目標。 南澗縣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首要任務,“十二五”以來,共投入教育事業11.96億元、衛生事業8.28億元、城鄉低保五保資金2.82億元、城鄉醫療救助資金3728萬元,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健全完善,美麗幸福新南澗日顯魅力。(云南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