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頸鶴是世界鶴類中唯一主要分布在中國的一種鶴,主要活動地分別在西藏雅魯藏布江、拉薩河和年楚河“一江兩河”流域。在西藏民眾眼里,它們是神圣、吉祥的鳥,因此也被稱之為“高原神鳥”。預計從本月中下旬開始,黑頸鶴將陸續遷徙至拉薩越冬。 本月底至下月初 2000多只黑頸鶴飛抵拉薩 隨著西藏加大生態建設宣傳和保護力度,生態保護區群眾的生態保護意識不斷加強。數據顯示,在西藏越冬的黑頸鶴數量逐年增多,數量已由1995年的3000只上升到了目前的7000多只。 拉薩市野生動物保護管理局(以下簡稱“拉薩市野保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根據往年經驗判斷,黑頸鶴在每年10月中下旬至次年3月底遷徙到拉薩越冬,在越冬地生活150天左右。天氣回暖時,它們將遷徙回原生活地進行繁殖和產卵。“隨著候鳥遷徙季節來臨,我們預估今冬有2000多只黑頸鶴陸續飛抵拉薩越冬。”該負責人介紹。 黑頸鶴在拉薩的主要越冬地分東、西兩個區域,西區有曲水縣、堆龍德慶區和尼木縣;而東區則分布在林周縣、達孜縣和墨竹工卡縣。其中,拉薩東區是黑頸鶴的主要越冬地之一,每年冬季,拉薩河及其支流河谷地帶的江熱鄉(林周縣)、唐嘎鄉(達孜縣)和塘加鄉(墨竹工卡縣)會聚集大量黑頸鶴。 日喀則的黑頸鶴主要越冬地也分為東、西兩個部分,東區為日喀則市以東的雅魯藏布江河谷和年楚河流域的江當鄉、邊雄鄉、年木鄉以及白朗縣的噶東鄉等地;西區為謝通門縣的榮瑪鄉、塔頂鄉、通門鄉等,拉孜縣的彭措林鄉、扎西宗鄉、曲瑪鄉等,薩迦縣的吉丁鎮、扯休鄉等。其中,謝通門縣、拉孜縣、薩迦縣、南木林縣、白朗縣等構成了全球最大的黑頸鶴越冬地。 保證候鳥安全越冬 加強保護區巡護、監測工作 近日,國家林業局下發了《關于做好秋冬季候鳥等野生動物保護執法和疫源疫病監測防控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各地動員力量,嚴密看守,確保候鳥遷飛安全。隨后,國家林業局宣布啟動全國范圍內的保護候鳥專項行動。 《通知》要求,組織力量徹底排查候鳥遷飛停歇的重點區域和重點路線。對公眾舉報、志愿者反映存在問題的地方組織力量認真細致摸查,清除鳥網、獵套等非法捕獵野生動物的工具,對被套的候鳥或其它野生動物進行救助,還要協同森林公安等執法機關對違法犯罪行為進行立案偵查,追蹤、抓捕犯罪嫌疑人,堅決打壓亂捕濫獵等違法犯罪勢頭。 《通知》還要求追根溯源,阻斷非法交易鏈。林業主管部門要主動會同公安、工商、運輸等部門,對候鳥等野生動物的非法市場、運輸線路和餐飲飯店、花鳥市場、寵物商店等重點場所開展聯合執法檢查,集中查處非法運輸、非法經營等,多環節強化監管,實現綜合整治。此外,要充分發揮志愿者、民間團體的作用,壯大保護力量;提高認識,健全保護長效機制。 記者了解到,為保證黑頸鶴在越冬地安全越冬,拉薩市野保局積極組織力量,加強對各黑頸鶴自然保護區開展巡護和監測工作。 “為了保護野生動物不被傷害,我們針對野生動物對農牧民牲畜、農作物造成的損害還將給予相應的補償?!痹撠撠熑藦娬{。(西藏商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