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依、老有所養,是我們每個人的生活理想,這個理想隨著全國人口老齡化社會的加速到來變得日益豐滿起來。這不,西寧市正圍繞建設“幸福西寧”的目標,堅持服務型居家養老和托底性機構養老相結合,堅持滿足老年人需求和發展服務業相結合,不斷推動政府購買服務,支持養老服務業發展,促進醫療衛生和養老服務融合,加大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具有西寧特色的 “9064”養老服務模式,已經快步邁入全國和西部城市的前列,探索出了一條西部城市居家養老的新路子,開啟“西寧模式”——— 單身住在家里,一個按鍵、一個電話呼叫,社區提供的托老、上門服務隨叫隨到。近年來,西寧市這種“不離親、不離家、不離群”的社區居家養老模式,讓不少的老人在家門口就享受到了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的紅利。“一刻鐘生活服務圈”,率先在西寧市城北區的社區和村鎮實現基本覆蓋。 多層面服務:幸福養老有尊嚴 城北區機床廠社區老人張桂蘭一說起社區工作人員的服務,就打開了話匣子,這個退休的老教師兩年前老伴去世,子女們又不在本地。她說:“生活質量是一年不如一年了。沒想到,自從有了呼叫中心的工作人員,平常買米買面不在話下,有一天自己想吃餃子了,工作人員二話不說擼起袖子就進了廚房,為我包了一頓暖心的餃子。我感覺不但有所依靠,更重要的是老年人的生活也有了尊嚴!” 陶北村的李長友大爺今年已經75歲了,還是老年協會的會長。年輕時老人在家一直有老伴兒伺候,從來不干家務活。自從村里建起“老年之家”,這個“甩手掌柜”卻成了地地道道的服務員,每天忙前忙后給老人們做飯、洗菜、刷碗,忙得不亦樂乎。被同村的老哥們笑話,他也嘿嘿一笑了之。等到西寧市民政局的工作人員下去,他才拉著手說了實話,政府的養老政策多好啊,建起這么漂亮的“老年之家”,我再不為鄉親們做點兒啥就真沒用了,一句話惹笑了大家…… 如今,在西寧市問起老人們,哪里養老最方便呀?很多人都會指向城北區。這里的養老不僅起步早,而且在全市率先建起了功能完善的“城北區居家養老呼叫服務中心”,事實證明,依托這個基礎,城北區的居家養老變得更加扎實、可靠。 走進中心,超大的屏幕上,不時有老人呼叫的信息彈出來,隨之,老人的健康檔案、子女的聯系方式、家庭住址等等,都在屏幕上顯示出來。中心主任祁登萍介紹:“如果老人撥通電話卻沒有說清要求,就可能出現健康方面的問題,呼叫中心立刻聯系子女、醫療單位和工作人員趕赴老人家。目前,城北區38個村、23個社區已經覆蓋在這個中心范圍內。” 翻看中心的呼叫登記,本子上詳細記錄著每天的內容:事件概要、呼叫事項、處理情況等等,工作人員郭秀萍說:“這些記錄每一項都會有落實,屏幕上處理過的工單會隱藏,沒處理好的會不時跳出來。針對容易走失的老人,呼叫中心為他們配備了‘防走失牌’,路人見到掃二維碼,就可以顯示老人信息。中心這邊有衛星定位,可盡快找到老人。” 2014年以來,西寧市已經連續三年將政府購買養老服務、養老服務改革和放開養老服務市場納入市委、市政府的重點改革任務或為民辦實事項目。將養老服務業納入全市經濟社會和發展總體規劃,全面滿足了中長期全市老年群體機構、社區、家庭養老多樣化的服務需求。 多方位供養:養老資源集中出力 10月上旬,當記者走進西寧市民政局馬海龍副局長的辦公室時,幾位三十幾歲的婦女走了出來,相互之間還在不停爭論著什么。與馬海龍攀談得知,這也是一個剛剛成立的養老服務機構,跑到市上準備承接政府養老項目。 當記者問起這樣的組織現在多嗎,馬海龍和在場的社會福利和慈善促進處處長高波相視一笑,說:“何止是多?因為西寧市的養老政策力度大,政府購買投入的資金多,現在民間資本嗅覺靈的很呢!” 高波也補充道:“西寧市的養老從沒有抓手到市場自覺,已經走在很多城市的前面。目前,西寧市已經培養出了十幾個比較成熟的承接組織,全市已經有60%的項目從政府的手中被成功接力,變成市場化的專業服務模式。” 西寧市近兩年積極吸引社會力量參與,改變傳統運營模式,將從前由社區直接管理變為引入社會專業團隊管理。除了引進青海省海都公眾服務有限公司、光彩集團、高原紅頤養院等有一定知名度的養老品牌外,還加快本土化養老社會組織的培育。目前共培育“樂緣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巾幗家政服務中心”、“瀚慈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等18個社會組織,為居家老年人提供的助餐、助浴、助潔、助醫、助聊等親情服務。 其中,海都養老服務中心搭建了全國統一服務號碼95060的客服中心和養老服務信息平臺,采取“平臺+基礎服務提供商+自營”的模式,充分整合社會上各類為老服務資源。 青海光彩家政服務有限公司引進了國家民政部批準的光彩家居養老服務體系,探索創建了“互聯網+居家養老”模式,運行僅僅一年半,儼然成為了西寧市新型養老的一張“新名片”。 多條腿走路:服務政府購買養老 “從2014年開始,政府進入購買養老服務摸索起步階段。老年化產業的‘蛋糕’需要我們提前考慮。”馬海龍副局長說。 據西寧市城北區民政局局長茍甫君介紹:“城北區目前有老年人3.7萬多人,占比12.47%,其中政府通過城北區光彩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已經購買養老服務1166人,投入資金513萬元,涵蓋了社區內低保、高齡、空巢、優撫、獨居、殘疾等各類老人,并通過‘有償帶動無償’,實現了城北區養老服務模式的良性循環。” “如今,穿‘綠馬甲’養老中心服務人員已經成了北區老年人心中一道亮麗的‘風景’。有的工作人員因為深受老人信任被認成女兒,將存折、低保卡都交給工作人員保管。2016年因為中心在北區服務的口碑,西區部分社區也中標了。”祁登萍說。 西寧市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養老服務工作正在全力推進,從2014年底開始,在全市按照困難程度和服務類型為老人提供不同標準的居家、社區、保險和信息服務, 2015年共為10.97萬名老年人購買服務3337萬元,占當年全市財政支出的1.2%。。2016年預計支出將達到6000萬元以上。 西寧模式成型:向全國居家養老 試點城市邁進 隨著西寧市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養老服務、老年人意外傷害保險、養老機構綜合責任險、民辦養老服務機構資助辦法、日間照料準入制度等政策的出臺,通過稅費減免、床位補貼、運行補貼、購買服務等方式,扶持社會資本投資興辦養老服務設施、參與養老服務業,促進了養老服務業的快速發展。 “十二五”期間,西寧市先后投入7.88億元建設了24所老年福利機構, 130個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和374個農村互助幸福院,養老設施建設支出占全市“十二五”財政總支出的7.4%。。 現在按照“養老機構設置合理化、養老服務布局均衡化”的發展思路,圍繞打造“9064”(90%的老年人家庭養老,6%的老年人社區養老,4%的老年人機構養老)養老服務格局,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正在初步建立。 依托西寧養老服務模式,西寧市正在積極申報全國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不斷健全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覆蓋城鄉的具有西寧特色的養老服務體系,力圖將西寧打造成老年幸福之城。 據了解,到“十三五”末,西寧養老服務設施將覆蓋全市所有社區、90%以上鄉鎮和60%以上農村,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35張,總養老床位達到1.3萬張以上。 而在養老服務市場的難點問題———醫養結合方面,西寧市正在嘗試通過促進醫療衛生服務與養老服務有機銜接,建立健全健康養老政策體系和服務體系,不斷滿足老年人健康養老服務需求。目前,已有23所公辦養老機構,18個養老服務承接企業及組織與醫療機構簽訂了合作協議,實現功能互補、資源共享,形成了以生活照料為核心,涵蓋醫療護理、精神慰藉、緊急救援等內容的綜合服務模式。 同時,加快開放養老服務市場、加強服務隊伍建設等都在緊鑼密鼓進行中。(青海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