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陽春三月,走進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中排鄉小龍村委會高補登自然村。山腳,瀾滄江碧浪洶涌,一路向南;山腰,青山排闥,翠綠蔥蘢。田野里,核桃抽芽吐綠,花椒搖曳生姿;庭院中,桃花、梨花開得正艷,空氣中氤氳著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平坦潔凈的通戶道路兩旁,一幢幢白墻灰瓦的房屋掩映在在綠樹竹林。雪白的墻壁上,“望得見青山,看得見綠水,記得住鄉愁”的大紅標語分外醒目。 ![]() 綠水青山才是金山銀山 高撲登坐落在瀾滄江干熱河谷山腰,是一個只有52戶的傈僳族聚居地。上世紀80年代,村里的山林分給各家各戶,村民伐木建房,砍樹賣錢,毀林種地。短短幾年,圍繞村寨的大片森林被砍光。山禿了,草矮了,水枯了。 1986年,一場突如其來山體滑坡,毀壞了房屋,淹沒了農田。“這是大自然對我們過度索取的懲罰。”時任高補登村民小組組長余堂元說。 住在簡易的救災油毛氈房里,村民們痛定思痛,覺得再也不能這樣對待山林了。 1988年,在黨員余國華和德高望重的老人們積極倡儀下,高補登村召開群眾大會,決定將山林劃分為封山育林區和柴山兩部分,把已分到各家各戶、毗鄰村莊的近5000畝山林集中起來統一管護,封山育林,禁伐禁牧。“一草一木都不能動”。 村民們出糧出錢,聘請2名脫產專職護林員,全天候巡護。制定了嚴格的護林員考核制度:一個季度,村民代表巡山檢查,發現砍(少)了3至5棵樹木,定為不稱職,減少錢糧補助;砍了5棵以上,馬上免職。 對在封山育林區砍樹放牧的村民,按照村規民約給予經濟處罰。 村民豐昌發晚上悄悄的在封山育林地放牧,被巡山的護林員發現,雖然是親戚,但護林員仍然給予330元罰款。豐昌發把家里的老母豬賣了才交齊罰款。村民豐玉全設圍欄,砍了5棵小樹,被護林員現場抓獲,罰了80元,豐玉全出外打工十幾天才交了罰款。 “制度定了就得嚴格執行,要不然樹砍光了,日子就沒法過了”。曾擔任過村護林員的高補登村黨支部書記余建龍說。 30年來,高補登村民持之以恒守山護林,久久為功。護林造林已經成為村民的自發行為。5000畝山林得到休養生息。樹逐漸大了,草逐漸豐茂了,山變綠了,水變清了。野雞、野兔、松鼠等野生動物又回來了。 幾年前,高補登村利用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細化了5000畝繞村山林保護措施。并以公開競標的方式,對部分林地進行流轉,所得收入由村民共享。從而既保證所有村民都分到林地,又有現金收入,這讓村民們更加深深地體會到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真諦。 ![]() 生態產業 綠了田野富了百姓 余堂元在花椒地里忙碌著。20年前,他自學花椒苗培育,在自己林地和包谷地種。如今,幾十畝花椒地已郁郁蔥蔥,一年給他帶來三四萬元收入。“當時,花椒苗育出來后,免費給村民,沒人要。人們只知道種玉米、水稻、蕎子等傳統農作物。”余堂元說,他堅持下來,不出幾年,花椒、核桃給他家帶來了比包谷十幾倍多的收入。 現實收益是最有效的“指揮棒”。看到余堂元及他所帶動的村民種核桃、花椒,換回一沓沓鈔票,蓋起一棟棟新房,村民們動心了:先是在邊遠陡坡山地種花椒。再后來,平坡地上也種上核桃,最后是水稻田里也滿是花椒、核桃。 “種包谷只能解決溫飽,要想提高收入,保護環境,還得靠經濟林果產業。”多年后,已是小龍村監委會主任的余堂元回想起當初的抉擇,不勝感慨。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高補登村2000多畝山地里,一片片核桃林、一叢叢花椒樹逐漸成林,村民聞著花香奔小康。“到六七月份,漫山遍野的花椒開花了,紅彤彤一片,好看得不得了”。余建龍自豪地說,這些好看又養眼的“風景”是村民的“綠色銀行”和“聚寶盆”。如今,村里綠色生態產業模式越來越廣泛。庭院蘭花、重樓產業紛紛崛起,在扮靚村民的生活環境的同時,也鼓足了村民的腰包。 2017年,高補登村以核桃、花椒為主的經濟林木已逾2000畝,人均經濟純收入達7000多元,。成為蘭坪縣生態建設示范村、和諧平安示范村、基層黨建示范村。 文明生活環境是幸福的源泉 環繞高補登村行走,村間道路潔凈平坦,不見一個煙頭,沒有一個酒瓶,家家戶戶門前整潔,院落清爽,屋里收拾得整整齊齊…… “現在,村里喝酒的人只有十幾個,抽煙的不超過15人。辦一場紅白事,10斤白酒都喝不了。”余建龍說,以前的高補登,住木楞房,人畜混居,又臟又亂。如今,黨支部帶領村民植樹造林,發展綠色生態產業,開展文明素質培訓,組織青壯勞力外出務工,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文明的生活習慣來自于日常的點點滴滴積累。”黨支部通過村規民約劃定門前衛生清潔范圍,黨員帶頭清掃道路,村民自覺負責自家門前衛生,垃圾統一燒毀、掩埋。時間一長,村民都養成了搞好環境衛生的自覺習慣。 黨員的示范帶動,村規民約落地生根。使酗酒、賭博、鋪張浪費、打架斗毆等不良風氣在高補登沒有了生存土壤,愛護山林、自覺執行國家政策、積極參與公益事業建設、一心一意奔小康的習氣蔚然成風。30年來,高補登村鄰里和睦,和諧安樂,沒一起刑事、治安案件發生。 “良好的環境是幸福的源泉,養成現代文明的生活習慣,讓大家有個干凈美麗的生產生活環境,幸福才會更長久”。余建龍說,希望在今后的鄉村振興發展中,實現進村道路硬化,做好村民文明素質提升和核桃、花椒提質增效,把高補登建設為“綠富美”的民族特色村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