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轉變玉龍縣農業發展方式,探索由過去高產耗能、掠奪式的種植模式向生態、可持續的種植模式轉變的有效路子,今年玉龍縣在太安鄉實施耕地休耕制度試點,力爭用3年至5年時間,在全縣初步建立起耕地休耕組織方式和政策體系,初步建立起常態化的耕地休耕制度。 今年玉龍縣耕地休耕制度試點在太安鄉實施,落實休耕面積0.5萬畝,涉及21個村民小組736戶農戶,其中太安村委會2742.35畝,海西村委會1689.9萬畝,汝南村委會567.75畝;設立4個監測點和對照點,完成8個監測點的土樣采集化驗分析工作,設置8個休耕質量監測點的標志牌;認真開展宣傳動員工作,培訓3期47人次,落實到村到戶及地塊面積情況,采用GPS定位數據,以村為單位確定四至信息。 太安鄉項目區農業生產耕作制度由原來的2茬,小麥—玉米、小麥—馬鈴薯,或者一茬,常年連作馬鈴薯,改為連續休耕3年。休耕期間,耕地用養結合,小春免耕養地,大春鼓勵種植豆科類、綠肥類、飼料類、油菜類等養地作物,鼓勵農牧結合,畜禽糞便還田,秸稈還田,開展循環農業。在實施中,將牢牢抓住困擾太安鄉主導產業馬鈴薯及其核心產業種薯的“頑癥”及“瓶頸”——馬鈴薯晚疫病的預防與控制,著力推進馬鈴薯及其他養地作物投入產出效益模式創新,在休耕期間不影響農戶收入,資源高效利用,集成綠色的用地養地技術模式,同時減少農事活動,促進生態環境的改善。(記者 和麗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