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普洱“生茶”制法在有關史料中記載極少。唐《蠻書》:“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現有的史料說明,在唐代時,普洱茶還無采造法。清宮貢茶《札文》對普洱茶的記載有“生、熟茶芽”之分。清雍正年間,云貴總督鄂爾泰《手記》里對普洱茶有“生曬為佳”的夸贊。這些史料顯示,“生曬”是傳統普洱茶的制法之一。 古六大茶山與西雙版納境內整體自然氣候環境一致,一年有旱季、雨季之分。在傳統“生曬”制法中,進入雨季,茶葉鮮茶采回后遇雨天,就只能晾干,就會產生“晾青茶”(似白茶)。 普洱茶的傳統“生曬”或“生晾”工藝持續到清朝末期。這一制法與現今的普洱曬青毛茶制作工藝有明顯的差別。 筆者在研究考證傳統普洱茶制法時,從清代思茅廳催繳“六大茶山”普洱貢茶的《札文》內發現“生、熟茶芽”字樣,精于品茶的清廷云貴總督鄂爾泰也認為普洱茶“生曬為佳”。這些史料記載引起了筆者濃厚的興趣。早在2005年,就發文并載入自著的《古六大茶山史考》及其修訂版。同時,四處走訪1928年以前出生的高齡老人,但無人知其具體工藝,就連普洱茶界專家也沒有專門對該工藝進行研究。筆者從自幼居住在勐臘縣象明鄉古六大茶山之倚邦茶山區域內的老母親口中得知,其曾聽筆者大堂舅提起過,當地制作普洱貢茶工藝中的“生曬”,是指茶葉鮮茶不經鍋炒,生制而成。 經長達12年時斷時續的探索、實踐和驗證,反復再探索、再實踐和再驗證,筆者在今年5月初試制出的“生曬”普洱毛茶,新茶現喝即甘美、柔滑、溫和,其突出優點是自然、清新、鮮活,幽香誘人。新毛茶氣味幽香,泡渣褐色或紅褐色,茶湯金黃或黃紅色,清澈、透明、亮麗、晶瑩。包括樹齡小的半喬木夏茶鮮料制成的茶品也幾乎無苦澀味和刺激性。它不同于紅茶、白茶、炒青茶、陳茶和其它茶,嗅覺、視覺、口感和體感極佳。不少外地茶友、茶商在筆者處品飲試制的傳統“生曬”普洱毛茶時,均贊口不絕。 隨著該工藝的試制成功及完善,以及今后對傳統普洱“生曬”茶的深入研究,相信將贏得更多茶客、茶商的喜愛。同時,也將為包括勐臘縣易武鎮、象明鄉和景洪市基諾山鄉在內的普洱茶古六大茶山茶農,加工制作傳統普洱“生曬”茶提供和創造新的商機。(云南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