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巨變彩云南譜寫新篇章】綻放民族文化魅力 10月11日晚,楊麗萍新作現代舞劇《春之祭》在昆明舉行全球首演,滿場觀眾以經久不息的掌聲表達著對這部“云南制造”作品的由衷喜愛。《春之祭》首演之后,當月赴上海國際藝術節成功演出,并在倫敦、愛丁堡、墨爾本等城市展開國際巡演。云南舞蹈魅力在世界舞臺再次綻放異彩。 以舞蹈藝術家楊麗萍及其團隊為代表,越來越多的云南文藝作品走出中國,走向世界,充滿自信地用中國文化與世界對話,讓世界聆聽“云南的響聲”。 繁榮的云南文化大步“走出去”,得益于我省多年來堅持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以及對新型文化業態的大力培育。 公共文化服務惠民利民 今年5月,由原云南省文化廳與上海創圖科技公司聯手打造的“互聯網+文化”服務云平臺“文化云南云”正式上線。截至11月2日,該平臺共整合省級及全省16個州市文化館、博物館等場館共計1120所,采集和發布信息12000余條,平臺注冊用戶數9.6萬余人,推廣覆蓋人群98萬人次,同時進一步加強線上線下互動,用優質資源吸引群眾廣泛參與。 在萬物互聯的當下,“文化云南云”是我省利用“互聯網+文化”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的一次成功嘗試。公共文化服務由政府“端菜”轉為由老百姓“點菜”,真正了解百姓需求,為群眾送上滿意的文化大餐。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對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黨的十九大進一步提出,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 長期以來,邊疆、民族、山區、貧困的省情,為我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推進與覆蓋帶來制約。如何破解難題,增強各族群眾的獲得感、歸屬感和幸福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并不斷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力度,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全省城鄉文化基礎設施網絡建設明顯改善,服務效能和水平不斷提高。 在多項政策支持下,全省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文化館(站)等公共空間場地和基本服務項目全部向社會公眾免費;各地充分整合“美麗鄉村”建設、財政一事一議獎補、扶貧開發等資源,城鄉基層文化設施得到極大改善。與此同時,圍繞標準化、數字化、社會化、均等化、多元化和制度化6個標準,基本建立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將精神食糧源源不斷地輸送到每一個角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