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四十年阿壩州生態之變 “川金絲猴組團到九寨看雪景……”連日來,這一消息刷爆了阿壩人的朋友圈。 生態越來越好了,野生動物也多起來了。11月20日,九寨溝縣甲勿口保護站工作人員取回安放于沙尕溝雞蛋包(地名)的紅外相機影像資料。經整理發現,此次拍攝到了大量川金絲猴的照片及視頻。 1978年改革開放,一代代阿壩人久久為功、馳而不息,不懈追求天藍、地綠、水清、空氣潔凈的生態環境,堅定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如今,綠色生態已成為阿壩靚麗的名片。 阿壩州是四川乃至西部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是長江黃河上游重要水源涵養地,是國家劃定的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對于阿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為全面落實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關于建設川西北生態示范區的重大決策部署,8月29日,州委十一屆五次全會上,審議通過了《關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精神的決定》和《關于加快建設川西北阿壩生態示范區的決定》。全會提出做好“生態保護建設、生態產業發展、生態惠民利民”三篇文章,加快形成“一屏四帶、全域生態,三地共建、五業同優”發展新格局,在愛護“綠”、懂得“綠”、用好“綠”中謀求有質量、有效益的增長,實現前進式、上升式的發展,成為阿壩州綠色發展的又一里程碑。 從“賣木材”到“賣生態” 改革開放以來,阿壩生態的一項重大變遷,就是從過去的砍樹到如今的造林護綠,該州森林資源呈現出總量增加、質量提升、結構優化的變化趨勢。 每每駕車去紅原刷經寺鎮,放眼望去,美麗的原始森林隨風起伏,松濤陣陣,風光旖旎,令人神往。每到秋日,絢麗多彩的紅葉更像是大自然賦予生命的奇跡。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阿壩州正處于“木頭經濟”時代。誰曾想到,這個如今被稱為天然植物園和森林氧吧的刷經寺鎮,當年卻充斥著“順山倒”的號子聲、油鋸的轟鳴聲。老一輩們都清楚地記得,林業雖然不是紅原的基礎產業,但在當時紅原的經濟社會發展中卻占據著不可忽視的地位。 有人曾形象比喻當年伐木的盛況:“汽笛一響,黃金萬兩”。當年,紅原縣三分之一的財政收入都來自林業。數據顯示,1979年至1998年十九年間,紅原縣林業局原木產量約2000萬立方米,每年可供燃料6000噸,實現經濟利潤過億元,其中上繳利稅上千萬元。 但10年、20年的輪回下來,森林資源銳減、生態急劇惡化,看到的只有荒山禿嶺和滿江漂木。不僅經濟發展不可持續,生態破壞的代價也十分巨大。嬗變!痛定思痛,阿壩人終于明白“阿壩經濟發展不僅離不開生態,而且高度依賴生態”的道理。 1998年,紅原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正式啟動了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停止了天然林采伐,劃定了天保工程森林管護面積224萬余畝。老人們記憶中那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堆積如山的木材,都隨著國家禁止天然林砍伐,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如今,阿壩州扎實推進天保二期工程建設,對全州5580.45萬畝森林進行常年有效管護。目前,全州森林面積已達221.56萬公頃,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5.63%。 “近幾年,我們甘堡鄉轄區內的山上種了不少林木,全鄉生態環境得到了改善。再過兩年游客來甘堡,就不只是逛藏寨,還可以到山上去賞花觀景,體驗林下采摘鮮果的樂趣。”理縣甘堡鄉甘堡村村民趙平拉對生態旅游發展信心十足。 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阿壩州深入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牢牢把握“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的宗旨,在堅持生態建設、實現綠色崛起中體現“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系統思想,一張藍圖繪到底。 從放水養畜到生態富民 每年春夏季節,工人們用柳條或者竹條做成一個個固定的架子,再將細柳條繞樁,修成籬笆樁,形成方格沙障,沙障內再插上適合當地氣候、耐干旱、易成活的高山紅柳,撒上草種,形成一個個口狀沙障格,沙障格連成片,形成若爾蓋特有的風景。 “生態是最大的發展優勢,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州環保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為筑牢長江黃河上游綠色生態屏障,近幾年,阿壩州啟動實施了干旱半干旱河谷生態治理、綠化阿壩行動、岷江流域水生態修復和綜合治理等行動。 從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若爾蓋群眾片面追求牛羊數量,在草原和濕地中開溝放水,嚴重破壞了濕地的生態和蓄水功能,牲畜過載讓草原退化、沙化,破壞生態讓當地老百姓嘗到了苦果——草原沙化現象日趨嚴重。 1993年起,一場曠日持久的防治沙化戰役在這片大草原上鋪開。據最新數據統計,目前,若爾蓋沙化增數從2009年的10.39%控制到了現在的5.32%,已治理沙化草原3.1萬余公頃。 “過去,我們只想著多養牦牛就好,后來草原沙化問題越來越嚴重,破壞環境帶來了惡果。如今,我們治理沙化不僅保護了草原,每天還有120元的收入。以后牧草長好了,美麗的草原定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觀光旅游,我們還可以發展旅游業。”談到改革開放40年來植被恢復帶來的變化,求吉鄉甲基村牧民白瑪感慨不已。 如今,草原生態不斷優化,家園變成了游客觀光的景點,不少牧民都開起了藏家樂,搞起了旅游接待,收入增加了,幸福指數逐漸攀升。 “進一步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筑牢長江黃河上游生態屏障,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奮力譜寫美麗中國的四川篇章。”7月28日,省委書記彭清華在《經濟日報》發表署名文章時指出。 指示在前,責任在肩。州委、州政府積極回應人民關切、順應民生需求,牢牢把握“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的宗旨,深入貫徹落實省委指示精神,在州委十一屆五次全會上提出,建設“天藍、水綠、山青、土凈”、風光優美、生態功能突出的全域生態屏障,統籌發展“西北、西南、東北、東南”四大生態建設和發展示范帶,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建設,積極創建生態脆弱區綜合修復治理典范、川西北高原生態系統保護提升典范、世界自然遺產地災后恢復振興典范,全面構建“一屏四帶、全域生態”發展新格局,讓生態理念成為阿壩永續發展之靈魂。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阿壩人民從過去“盼溫飽”到現在“盼環保”;從過去“求生存”到現在“求生態”,生態環境在群眾幸福指數中的地位不斷凸顯,良好的生態環境已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所在。展望未來,我們激情滿懷,就如習總書記說的那樣:“我們要以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為契機,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將改革進行到底。”(阿壩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