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筆者了解到,德宏州在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中,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到云南考察時“云南要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發展戰略,闖出一條跨越式發展的路子,努力成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面向南亞東南亞的輻射中心”的要求,將生態文明建設與“脫貧攻堅”、城鄉環境整治、鄉村旅游等有機結合起來,謀劃長遠發展,推進“生態德宏”建設,走出了一條以節促旅,以旅促生態修復,帶動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發展產業的“德宏模式”,成為云南省實踐“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典范。 公眾教育提升群眾環境保護意識 為了促進生態環境保護,共同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環境,德宏州各縣市采取播放宣傳片、發放宣傳冊、民族“五用”宣講、會議宣傳等形式普及生態環境保護知識,開展環境保護公眾教育,動員群眾參與到環境保護工作中。 以盈江為例,開展鄉村自然導賞員培訓,為生態旅游(觀鳥旅游)提供服務。盈江縣以鳥類生活習性、植物自然生長特點為主要切入點,其他相關知識為輔,開展鄉村自然導賞員培訓;開展“欣賞飛鳥·開啟心智、組織開展愛鳥護鳥宣傳周大型圖片展”主題宣傳等活動,充分展示盈江獨特的自然風光和保護野生動植物工作取得的成績。通過宣傳生態保護知識、觀鳥文化,轉變村民經濟發展模式,更好地保護好生態環境。組織群眾到保山百花嶺實地參觀學習觀鳥拍鳥旅游,讓群眾掌握生態觀鳥點建設。各縣市林業、環保等相關部門經常走進鄉村開展動植物資源保護相關知識培訓,讓當地群眾了解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群眾思想觀念得到了轉變,從以往打鳥、捕鳥行為,到主動保護野生鳥類,主動給鳥食物。在政府的積極引導下,村民環境保護意識不斷加強,主動退耕還林,有效保護了動植物資源,帶動生態旅游、鄉村旅游、觀鳥旅游,輻射整個區域。 “內引外聯”打造德宏觀鳥名片 德宏州海拔最高點在盈江北部大娘山,為3404.6米,海拔最低點在那羯羊河谷,海拔僅有210米,全州平均海拔在800—2100米,地表景觀由“三山”“三江”“四河”和大小不等的28個河谷盆地(壩子)構成。獨特的“立體氣候”和地貌組合,孕育了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是云南省乃至全國的動物、植物基因庫,生物多樣性保護最好的地區之一。 2015年以來,全國各地觀鳥協會、研究機構走進了全州各縣市開展物種資源、生態環境現狀調查,特別是在銅壁關自然保護區域發現了數百種鳥類,是一塊少有的鳥類棲息地。國內鳥類專家實地考察盈江犀鳥繁殖地,在洪崩河流域發現犀鳥繁殖巢穴6個,其中,包括雙角犀鳥巢2個,花冠皺盔犀鳥巢3個,冠斑犀鳥巢1個。在此基礎上,舉辦了“第二屆中國犀鳥保育國際研討會”,搭建國際與國內專家交流犀鳥保育的研究經驗,建立中國犀鳥保育與研究平臺。同時,舉辦了“美麗德宏·醉美盈江”旅游攝影大賽、觀鳥節等活動,開展“人鳥相安,愛我家園”主題教育、“觀鳥進校園”與“生態鏡會”等,加大生態文明建設宣傳教育。開辟出多條觀鳥路線,推出雙角犀鳥、花冠皺盔犀鳥、冠斑犀鳥、紅腿小隼、紅嘴河燕歐等特色鳥種,為全州生態旅游、觀鳥旅游以及鄉村旅游注入了活力。 生態旅游異軍突起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德宏最大的優勢、最大的財富、也是最大的潛力和最大的品牌。如何將這個“亮點”在德宏的生態文明建設中轉變為“賣點”進而轉化為德宏的“經濟增長點”,德宏的觀鳥模式大為可鑒。在實踐中,德宏州各縣市立足生態資源優勢,通過“政府引導、項目帶動、群眾參與”為主的發展方式。在充分尊重群眾意愿的基礎上,完善生態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挖掘生態文化資源,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良性發展的環境;積極引導群眾建客棧、建鳥類觀測點、做鳥導,為各地旅客、觀鳥愛好者提供吃、住、行等服務,努力讓各族群眾在生態保護中受益。如,盈江縣太平鎮石梯、大谷地,那邦鎮那邦村等積極探索生態扶貧好辦法好路子,有效發揮了群眾保護生態環境的積極性,帶動農村產業發展。蘇典鄉下勐劈通過舉辦傈僳族“闊時節”“密娃底鄉村旅游音樂會”等形式,打造生態旅游品牌,使該村成為各地游客感受傈僳族民族風情,體驗鄉村旅游的最佳地方。銅壁關鄉松克、支那鄉澡塘寨等村民小組通過建設特色村寨、鄉村環境整治,發展農村種養殖業、勞務輸出、鄉村旅游等產業,促進生態保護,帶動群眾就業。(云南網 通訊員 周湛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