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草原牧民生活的印象,很多還停留在人畜共處、隨牧而居的年代。 但是在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很多地方已經人畜分離。牧民們住進了現代化設施一應俱全的新房,不少人借著良好的生態搞起了旅游。 改革開放四十年,甘南州一直關注農牧村的發展。特別是近幾年來,加大對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的投入,讓牧民的日子一天天好了起來。 農牧村的農家樂 清澈的洮河水環繞村子流過,寬敞的鄉村公路,沿著河堤蜿蜒而上,如一條靚麗的哈達飄向遠方。這里便是甘南州卓尼縣木耳鎮博峪村,是甘南州建設的其中一個生態文明小康村。 一家名為“桑珠藏家”的農家樂里,主人絨地才讓正在謀劃著擴大營業面積。今年27歲的絨地才讓是土生土長的博峪村人,2014年畢業于武威職業技術學院。本來有良好的就業機會,但再三考慮之后決定回鄉創業。 “我當時覺得我們村的旅游資源好,政府又加大扶持力度,所以我就回家鄉了。”看到當地旅游發展良好,他在家人和政府的幫助下投資60余萬元,去年辦起了“桑珠藏家”農家樂。絨地才讓說,今年純收入10萬余元。考慮到他的農家樂目前沒有住宿,他決定明年擴大規模建民俗客棧。 博峪村黨支部書記王建忠告訴記者:“我們村共有農家樂13戶,每戶能同時接待游客30多人,今年我們村以卓尼縣博峪村文化旅游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為依托,按照‘集體經濟+合作社 貧困戶’模式,以村集體土地入股,并吸納49戶貧困戶的產業扶持資金98萬元, 還有全村其他農戶入股,共投資300萬元打造特色民宿,發展旅游餐飲服務業。” 木耳鎮鎮長陳繼榮向記者介紹,2016年,縣委、縣政府充分考慮博峪村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區位優勢,圍繞生態文明建設和城鄉環境綜合整治行動,將博峪村列為生態文明小康村,其后鎮黨委、政府積極開展規劃建設,全力培育致富產業,將博峪村定位為“紅色圣地,綠色博峪”旅游專業村,引導群眾打生態牌、吃旅游飯、走致富路。 村貌改觀牧民增收 據了解,博峪村之前基礎設施很落后,自博峪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以來,當地政府結合自然生態、鄉土文化、民俗風情,對全村136戶民房進行了風貌改造。同時,不斷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新建了休閑文化廣場,先后完成了道路、照明、消防、娛樂等配套設施建設,極大地改善了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以鵝卵石鋪路,道路兩側安裝太陽能照明路燈,房前屋后全面綠化,進一步提升生態宜居的生活環境。 博峪村老支書王永順說:“改革開放40年,博峪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遇上這么好的政策,只要我們勤勞,就一定能夠致富。” 博峪村“祥苑”農家樂的女主人馬冬梅告訴記者:“我以前和丈夫在外面打工掙錢,這幾年我們村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鎮上的干部來我家建議開個農家樂,自農家樂開業以來生意很好,我和丈夫一起經營著。”如今,馬冬梅家的農家樂還吸納了村里的三戶貧困戶,也先后獲得“黨員示范戶”“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范戶”和“文明家庭”榮譽稱號。 截至目前,全村的農家樂年均收入9萬元,共帶動貧困戶8人,年均收入在2.5萬元—3萬元之間。博峪溝旅游景點5家,每日接待游客1500人次,年均收入20萬元,帶動貧困群眾15人,年均收入3萬元。 生態文明助推發展 在甘南,像博峪村這樣的生態文明小康村還有很多。甘南州州長趙凌云接受記者采訪時稱,讓廣大農牧民群眾最大限度地享受改革發展的成果,如期實現小康目標,是擺在全州面前的重大課題。甘南州委、州政府立足州情實際,深刻認識到甘南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主戰場在農牧村,生態保護與建設的核心在農牧村。大膽探索創新農牧村發展新模式,創造性地提出了以自然村為單元,建設生態文明小康村的思路舉措。“十三五”期間,計劃投入150億元建設1500個生態文明小康村, 惠及10.2萬戶48萬農牧民群眾。目前,甘南州累計投入各類資金90億元 ,已建成生態文明小康村1003個。 趙凌云說,下一步甘南州將堅持以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為抓手,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緊緊圍繞“培育生態產業、發展生態經濟、建設生態文明、實現綠色崛起”的總目標和“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戰略目標,在“十三五”期間高標準、高質量建成1500個生態文明小康村的基礎上,爭取在“十四五”期間繼續實施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項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