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我州創新鄉村旅游發展模式 近年來,我州因地制宜,厘清鄉村旅游發展方向,對實施旅游扶貧的重點村、示范戶等開展統計調查,用“大數據”提高鄉村旅游發展精準化水平,分類推進鄉村旅游,發展個性化、特色化、差異化鄉村旅游業態,讓鄉村旅游發展搭上鄉村振興快車。 創新“旅游+農業”鄉村旅游發展模式。抓住鄉村旅游這個結合點,推進“旅游+農業”深度融合發展,變“農業基地”為“旅游景區”。通過多年努力,賓川縣華僑莊園被原國家旅游局公布為全國旅游扶貧示范項目,大理市被評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市),賓川咖啡園和石榴休閑園被認定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截至目前,全州休閑農業經營主體1673個,帶動農戶1.96萬戶從事休閑旅游業。 創新“旅游+民間傳統工藝”鄉村旅游發展模式。大力支持鶴慶縣新華村通過挖掘民族傳統手工藝,走出一條可持續的鄉村旅游發展之路,被評為“云南省淘寶村”,帶動新華村發展民族旅游產品商家120多戶、就業1000余人,年銷售額1900多萬元,初步實現以旅游產業發展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目標。 創新“支部+旅游企業+貧困戶”鄉村旅游發展模式。支持引導賓川縣喬甸鎮新莊村采取“支部+企業+村民”合作模式,成立了集企業股份、新莊村集體股份和村民股份為一體的賓川縣紅色海稍農業觀光旅游開發公司,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走出了一條符合新莊村實際的鄉村旅游新路子。自2016年以來,新莊村共接待游客46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900多萬元。 創新“旅游+節慶”鄉村旅游發展模式。鶴慶縣奇峰梨花村依托“節慶+旅游”模式,以梨花文化節帶動鄉村旅游發展。2018年鶴慶奇峰梨花文化旅游節期間旅游經濟總收入達1686萬元,接待游客5.62萬人次,帶動發展農家樂、客棧13家,收入達81.2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5.66萬元。 創新“民族特色+產業融合”鄉村旅游發展模式。劍川縣立足資源優勢和多民族特色,找準旅游和扶貧的切入點,突出旅游資源富集的金華、沙溪、老君山3個鄉鎮,以金華鎮梅園村、三河村、文華村、水古樓村,甸南鎮獅河村,沙溪鎮寺登村、石龍村,老君山鎮新和村以及彌沙鄉彌井村等9個全國鄉村旅游扶貧重點村為重點,努力打造一批獨具特色的旅游扶貧重點村。“十三五”以來,共帶動貧困戶286戶944人直接參與開展旅游服務,間接促進3000多戶1萬多人從事木器木雕、土陶、刺繡布扎等旅游產品開發銷售,旅游總收入達3.04億元。 創新“景區+扶貧”鄉村旅游發展模式。漾濞縣以石門關旅游綜合開發項目為依托,大力實施旅游景觀大道、改擴建旅游公廁等項目。在項目建設中,優先聘用本地村民,特別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初步搭建起了“村集體+公司+農戶”的發展平臺,使群眾在旅游開發中受益。目前,公司141名職工中,有97人是本地人,占員工總數的69%。(云南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