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拔超過4000米的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隆寶,雖已建成全天候數字化保護監測系統,但普布仍喜歡在手頭工作不多之時,帶著望遠鏡去濕地附近走走看看,“每天不看到黑頸鶴好像少點什么?!?/p> 隆寶是藏語詞,意思是有魚有鳥的沼澤,隸屬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總面積約100平方公里,中國首個以黑頸鶴及繁殖地為主要保護對象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于1986年在此設立。 普布已過知天命之年,在隆寶守護黑頸鶴已有33個年頭。 “建站之初條件非常艱苦,到了黑頸鶴集中繁殖季節,只能在濕地旁稍干一些的地方扎帳篷守護,邊巡查邊學習監測?!逼詹颊f,“那時候一覺睡醒都是在水坑里,附近的村民還開玩笑叫我們‘青蛙’哩?!?/p> 記者在隆寶濕地所見,當通天河支流扎曲穿越而過,縱橫迂回間,溪流連同大小不等的泉眼將隆寶草灘切割成無數大小不等的“沙洲”和“小島”。 “在隆寶的黑頸鶴已從20世紀80年代的22只發展到如今的300余只。”普布說:“黑頸鶴選擇隆寶是因為環境在不斷變好,就像人會選擇好的環境生活一樣?!?/p> 據了解,黑頸鶴作為高原生態變化指示性物種,主要棲息于海拔2500米至5000米的高原草甸、沼澤及蘆葦沼澤間,其幼鶴每年5月前后在青藏高原等地孵化破殼,10月底成年鶴攜幼鶴飛往較溫暖的西藏南部、云南等地越冬。 “黑頸鶴被藏族稱為格薩爾達孜(藏語,意為格薩爾王的牧馬官),象征著高尚與純潔。”普布說,“比起以前的巡護監測工作,現在已經輕松了很多,能為黑頸鶴當“保鏢”是非常榮耀的事情?!?/p> 據了解,2018年開始,隆寶數字化保護監測系統開始全天候實時監測,目前除黑頸鶴外,此間鳥類種群數量由原先的61種增加到111種,斑頭雁、赤麻鴨等從原來的幾百只達到1萬余只。 在濕地管護員老松它開眼里,普布不但是個稱職的“保鏢”,更是隆寶濕地里的“保姆”。 老松它開說,“從(黑頸鶴)產蛋、哺育小黑頸鶴、預防狼、狐貍等食肉動物威脅、直到小黑頸鶴學會飛的半年時間里,除了吃飯和睡覺,他基本上就把自己‘種到’了濕地里?!?/p> 而在普布看來,保護好鳥類的最好方式是讓附近的牧民自覺參與到保護管理工作中來,如今在隆寶10名濕地管護員。“人人都是黑頸鶴的‘保鏢’。” 2016年開始,青海在中國首創濕地生態管護員制度,目前已初步建立了一支牧民為主、專兼結合的濕地生態管護員隊伍。 “黑頸鶴對牧民有一種天然地安全感,有時候牧民路過,它都不會理,但它們對外界依然有很高的警惕性。”普布說,“在三江源,人跟野生動物之間的‘信任’正在重建,人們也很自覺地在保護眼里看到的一切?!?/p> 被譽為“地球之腎”的濕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富集之地,發揮著調節氣候和維護生態平衡的巨大作用。截至目前,青海濕地面積為814.36萬公頃,居中國首位,濕地資源豐富,類型多樣,是全球影響力最大的生態調節區之一。(中國西藏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