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洱海保護從“一湖之治”到“生態之治”——大理州改革開放四十年系列報道之二十六 “一定要把洱海保護好,讓‘蒼山不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駐人間。”2015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到大理考察時,對洱海的保護治理作出重要指示。 洱海,是大理人民的母親湖,是大理人民生存和發展的根基。為了保護好洱海,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州不斷創新、豐富和發展保護治理模式,在新發展理念的引領下,洱海保護治理實現由“一湖之治”向“全域之治”“生態之治”的轉變,大理發展的底色“綠”意愈濃。 “我們再也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洱海就是保護我們發展的根基。”這是當前我州干部群眾的共識,亦是洱海保護留給世人的訓誡。 回望洱海保護治理的歷程,可謂是波瀾壯闊。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洱海流域經濟社會的發展,人類活動的加劇,洱海污染負荷不斷增加,1996年、2003年、2013年相繼出現了藍藻大面積暴發和聚集。大理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視,明確提出“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洱海”,適時果斷地在洱海流域采取了“雙取消”(取消網箱養魚、取消機動船)、“三退三還”(退耕還林、退塘還湖、退房還濕地)、“三禁”(禁磷、禁白、禁牧)等一系列措施,實施了洱海流域水污染綜合防治“十二五”規劃。 2015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大理時作出“一定要把洱海保護好”的重要指示,大理州黨委政府及廣大干部群眾牢記習總書記囑托,以“立此存照”為軍令狀,全力推進依法治湖、科學治湖、工程治湖、全民治湖和網格化管理“四治一網”工作。 2016年11月30日,省政府第103次常務會議作出“采取斷然措施,開啟洱海搶救模式,保護洱海流域水環境”的重要決策部署后,我州全面打響洱海保護治理攻堅戰,組建了州、縣市一線指揮部,派駐了16支鄉鎮工作隊,以“我不上誰上、我不干誰干、我不護誰護”的堅定決心,全力推進流域“兩違”整治、村鎮“兩污”治理、面源污染減量、節水治水生態修復、截污治污工程提速、流域執法監管、全民保護洱海為重點的“七大行動”。據不完全統計,期間,大理市、洱源縣及大理州級相關部門每天有近萬人奮戰在一線,定點、定人,查污、截污、治污,盡最大努力減少洱海污染負荷。 2018年11月,省委書記陳豪,省委副書記、省長阮成發先后赴大理督導洱海保護治理工作,傳達了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批示指示精神,提出了舉全省之力堅決打贏洱海保護治理攻堅戰等新要求。大理州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批示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從堅決打贏環湖截污、生態搬遷、面源污染治理、河道治理、礦山整治、環湖生態修復、水質改善提升、過度開發建設治理“八大攻堅戰”入手,以洱海保護治理統領全州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全面開啟新時代洱海保護治理和大理發展新征程。 戰鼓再擂,洱海保護治理已從單一的“治湖”向不斷改善洱海流域生態環境、推動洱海流域綠色發展推進。在保護范圍上,從252平方公里的湖區擴大到2565平方公里的徑流區;在治理措施上,從污染防治擴大到流域空間管控、生態修復、產業調整、綠色生產生活方式轉變;在治理思路上,從“常規治理”向“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轉變。保護洱海不遺余力,一張張統籌兼顧、綜合施策的“保護網”正在不斷升級和加固。 洱海保護,不可能一蹴而就。每一次探索、每一次實踐、每一次創新,洱海保護都在隨著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當前,“三線”劃定及生態搬遷工作正有序推進,環湖生態修復工程正抓緊實施,“大藥大水大肥”的生產方式正在被人們摒棄……洱海保護治理的步履鏗鏘,前進的道路上皆是“風景”。 這抹“生態之治”的綠色,不僅開啟了洱海保護治理的全新模式,也為我州經濟社會的發展注入新活力,一曲“洱海清,大理興”的時代新歌正澎湃奏響。(記者張紅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