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西藏各族人民長期同自然與社會的交往及其實踐活動的產物,是其智慧的結晶。西藏傳統文化貫穿于西藏民族社會歷史的全過程,滲透于人們思想和精神的本質之中,既反映了歷史的社會,又反映著現實的社會。 6月14日,“2019?中國西藏發展論壇”在拉薩舉行,來自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政府官員、專家學者、媒體記者等紛紛為西藏的發展點贊。其中,中外專家對西藏的文化發展很是關注。 圖為“2019?中國西藏發展論壇”現場 攝影:王淑 繁榮優秀傳統文化,加強與沿線國家交往 青藏高原地處亞洲腹地,絲綢之路、唐蕃古道、茶馬古道在崇山峻嶺間聯通世界?!皻v史上,青藏高原一直是所有道路相交的地方,文化相遇的地方?!倍啻蔚皆L西藏的法國絲綢之路出版社作家、學者索尼婭?布雷斯勒感嘆,“今天,西藏正在書寫新的歷史,‘一帶一路’倡議將為西藏提供新的發展動力。” 近年來,西藏積極投身“一帶一路”建設,成功舉辦四屆中國西藏旅游文化國際博覽會、環喜馬拉雅“一帶一路”合作論壇、南亞標準化論壇等國際交流活動,組織代表團參與中國西藏文化?加德滿都論壇……不同形式的交往,在西藏自治區與“一帶一路”參與國家之間持續升溫。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歷史研究所所長張云認為,歷史上中國和南亞國家之間的人員往來、商業貿易、資源交換、宗教交流,既累積著雙方人民之間的友誼與信任,也印證著雙方交往深厚的人文基礎?!斑@筆巨大的精神財富,是民心相通最扎實的基礎,傳承并加以創新,能為行穩致遠的多邊關系提供重要保障?!?/p> 專家獻策西藏文化傳承,促進西藏文化繁榮 鮑葛薇來自拉脫維亞大學,是中國語言文學專業的副教授,能說一口流利的藏語和漢語。她多次到訪西藏、四川、青海等地,2018年,曾參觀了桑耶寺等數座西藏寺廟,感受了僧人學經氛圍。這位精通多種語言的學者,曾將《佛子行三十七頌》等三本藏傳佛教經典翻譯成拉脫維亞語,并出版。通過翻譯,她學到了很多藏傳佛教的歷史文化。鮑葛薇說,藏傳佛教文本的翻譯,傳統藏傳佛教歷史寺院和修道場所的保護,這些措施對于西藏的開放進程和未來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圖為布達拉宮 攝影:梁征 “西藏傳統文化和藏語得到了更多重視,西藏開辟了新的文化生活領域?!北R森堡學者、知名藏學家阿爾伯特?艾廷格認為,隨著經濟快速發展,西藏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繁榮。他舉例說,今天的拉薩有現代化的西藏大學等高校,布達拉宮、大昭寺、桑耶寺等歷史文化遺產受到保護并得到修繕;唐卡繪畫融合了新的非宗教主題,新的藝術風格和形式正在發展;由藏族編劇、導演、演員共同完成的藏族特色電影也在不斷發展中?!拔鞑卦谙鄬^短的時間內,無論在經濟上還是文化上都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因此,它已在全世界脫穎而出?!?/p> 沈赫周是韓國翰林大學教授,也是韓國為數不多的研究藏文化的學者。同鮑葛薇一樣,曾到訪西藏考察。他除了研究藏傳佛教的天葬文化,還對藏戲、唐卡進行了研究。接下來,他將就格薩爾文化展開調查,“它的神授傳承方式讓人著迷?!彼€調查到,得益于中國政府的經濟援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重建工程,西藏傳統文化保護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2006年以后,中國實施的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政策,其中受保護的藏文化遺產有百余項。 另外,他提到中國政府應該從宏觀層面推進藏傳佛教文獻與西藏傳統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工作,建立安全、永久的共享平臺。 中國宗教界和平委員會秘書處秘書長喇燦認為,基于西藏的優勢和特點,要在提升西藏文化“軟實力”、講好西藏故事上下功夫。一方面要積極開展文化傳播和人文交流,分享“和而不同”理念,其次要堅定維護國家安全和生態安全,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原則。通過發揮西藏自然、人文資源及宗教文化等獨特優勢,不斷提升文化“軟實力”,為推動“一帶一路”建設戰略構想的實施,實現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營造良好外部環境。 圖為“2019?中國西藏發展論壇”開幕式現場 攝影:王淑 萬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西藏傳統文化傳承至今,有著其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魅力。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順應現代化潮流,與時俱進,在繼承中創新,在保護中弘揚,在開放中發展,西藏文化方能永葆民族特色和旺盛的生命力。(中國西藏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