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古拉山南麓,冰山融水涓涓滴滴匯成縱橫的溪流,向羌塘草原奔騰而去,形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淡水湖錯那湖。 如今,居住在距離錯那湖不遠處的71歲格桑老阿媽特別喜歡去湖邊轉轉。她的孫子、孫女從這里出發,或奔向拉薩,或去往內地。他們奔赴的方向,正是老阿媽童年所期盼的“詩和遠方”。 老阿媽的幸福“加速度” “小時候的日子苦,我們兄妹8個和阿爸阿媽就擠在一個帳篷里,夏天漏雨,冬天漏風,家里沒有一件像樣的鋪蓋。”回想起小時候的情景,格桑老阿媽記憶最深刻的是高原的寒夜。 1959年,黨中央在西藏進行了民主改革,廢除了黑暗的封建農奴制度,讓格桑一家迎來了新生。這一年,格桑家里分到了4頭牦牛,再也不用為最基本的生存而發愁。也是在這一年,12歲的格桑走進了校園,成為西藏民主改革后入學的第一批學生。校園里,格桑習得了一身本領。但是,幼年時經受的嚴寒讓她的腿部關節落下了病根,疼痛讓格桑無法繼續自己的學業,帶著不舍和遺憾,15歲的格桑輟學回家了。 1969年,21歲的格桑嫁給了鄰村的牧民阿杰。沒有住的地方,夫妻二人給自己壘了一個不到十平方米的草窩。沒有多余的錢,夫妻二人就早早起床,趕往距家20公里的兵站打工,晚上借著月光搓羊皮、縫藏靴……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兩口子辛勤的勞作有了回報。1980年,格桑一家三口從草窩搬進了用泥土修建的房子,后來,格桑家的房子又換成了土木結構的房子、磚混結構的房子,家里有了存款,日子越來越有盼頭。 從破舊的帳篷、草房,到如今的寬敞溫暖的藏式新居,草原五代房見證了格桑老阿媽一家的幸福“加速度”。在新家的領袖像前,精神矍鑠的老阿媽和記者分享了她的“幸福密碼”:“跟黨走”“學知識技能”“勤勞”。 貧困戶變身“活雷鋒” 9月初,安多縣扎仁鎮的扶貧小商品房正火熱招租。格桑老阿媽的兒子嘎瑪斯塔覺得這是一個商機,忙前忙后籌劃著租幾間門面,將自己的茶館擴大經營。“扎仁鎮這幾年發展很快,機遇也特別多,只要肯學肯干,致富沒問題!”嘎瑪斯塔今年46歲,有著一米八的個頭和自信的笑容,聲音干脆爽朗。 可就在3年前,嘎瑪斯塔還是村里的貧困戶。 為了摘掉扣在頭上的“貧困戶”帽子,2017年初,頭腦靈活的嘎瑪斯塔賣掉了家里的幾頭牦牛,在扎仁鎮開了一個甜茶館,當起了小老板。 經營茶館之余,嘎瑪斯塔還干起了運輸。2017年底,一家人坐在一起算了一筆賬:客運收入近2萬元,茶館收入1萬多元,賣奶制品和牛羊肉等收入1萬多元,加上公益性崗位等其他幾項收入,家庭人均年收入超過5000元,遠遠超過國家規定的貧困戶脫貧標準。 第二天,嘎瑪斯塔主動向村委會遞交了貧困戶脫貧申請書。“交完申請書,頓時感覺渾身輕松。”嘎瑪斯塔說。 自己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作為黨員的嘎瑪斯塔還積極幫助周圍的村民,為全家的“幸福密碼”又加上一個關鍵詞:“回報社會”。去年12月,村民扎西姆達出了車禍,嘎瑪斯塔及時將扎西姆達送到醫院,并為他墊付了醫療費用;前不久,扎仁鎮完全小學買了一批教學設備,嘎瑪斯塔主動駕車將設備運回學校……像這樣的小事還有很多很多。如今,只要提起嘎瑪斯塔,鄉親們都贊不絕口。 “現在黨的政策好,我們一家人要用自己的雙手勤勞致富,以后,我還要帶著一家老小奔小康。”對于未來的幸福生活,嘎瑪斯塔信心十足。 小米瑪大夢想 米瑪今年15歲,是嘎瑪斯塔的第3個孩子。不久前,他以優異成績考上了拉薩中學。 奶奶格桑是米瑪最崇拜的人。“奶奶對我說,以前只有貴族的孩子才有上學的權利,農奴的孩子只能放羊,世世代代當農奴,看不到任何希望。現在上學不花錢,學校修得特別漂亮,老師都很好,一定要好好學習。”米瑪說,從小奶奶就教他藏語和數學,將自己的“幸福密碼”化作良好家風。 3年前,全家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名單,但父親嘎瑪斯塔還是堅持把學習成績優異的米瑪送到教育條件優良的拉薩江蘇中學讀書。 第一次從草原牧區來到首府拉薩,小米瑪就遭遇了人生的一次打擊。“英語是我的短板,因為我在小學幾乎沒有系統地學習英語。”米瑪告訴記者,剛到拉薩江蘇中學讀初一,他的英語考了全年級倒數第一,這讓他一度灰心喪氣。 “奶奶經常告訴我‘勤能補拙’,爸爸雖然話不多,但是辛苦供我們兄弟姐妹讀書,一想到這些,我就告訴自己無論如何不能放棄。”米瑪說。在班主任格桑卓嘎的悉心幫助下,他決定從零基礎開始學英語,這一堅持,就是3年。 談及未來的打算,小米瑪說:“我的理想就是當一名醫生,幫助周圍的鄉親們解除病痛之苦。” 在小米瑪看來,“幸福密碼”一定要包含偉大的理想抱負,只有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中,才能書寫無愧于時代的青春之歌和精彩人生。 “他將來一定比我有出息。”拍了拍小米瑪的肩膀,嘎瑪斯塔的眼神里滿是期望。(來源:中國西藏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