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昆明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辦公室發布了2019年昆明全面深化改革“成績單”。 2019年,在中央和省委改革的頂層設計框架下,昆明用好改革關鍵一招,不斷增強高質量發展動力活力,聚焦痛點堵點,拿出“昆明方案”,推出了一批具有昆明特色的創新舉措,改革紅利不斷釋放,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增強。 值得關注的是,昆明公共資源交易監管機制、宜良縣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東川區全國健康促進區(縣)試點等10項改革在全國復制推廣,營商環境“紅黑榜”考核評價工作、“街道吹哨、部門報到”等5項改革走在全省前列,盤龍區社區治理、呈貢區居家養老模式、嵩明縣小微權力清單等基層改革創新亮點紛呈。 年初,市委改革工作要點共計安排改革任務140項。截至目前,已出臺改革方案并推進落實的改革事項95項,其余45項按省委部署要求正有序開展。 經濟體制改革 對外開放水平上新臺階 開辦企業、不動產登記辦理時間分別從3天、30天壓縮至2天、5天,施工許可證辦理時間從263天壓縮至政府投資項目100天、社會投資項目70天…… 這一年,在昆明做生意的商人們發現,政務部門的服務態度更好了,效率更高了,稅率降了,成本低了。 2019年,昆明持續鞏固“三去一降一補”成果,推出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20條措施”、數字經濟發展戰略綱要、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等方案文件,截至9月底,全市民營經濟完成增加值1702.18億元,占GDP比重的45.2%。共降低企業成本約355.7億元,提前完成全年降低實體經濟成本300億元的目標。 為了讓科技成為促進昆明經濟發展的新動力,昆明出臺科技創新16條政策措施,并被評為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城市,全市科技進步貢獻率預計突破60%。 為了高質量推進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建設,這一年,昆明還加快推進開放型經濟體制改革。8月30日,中國(云南)自由貿易試驗區昆明片區掛牌,成為昆明對外經濟發展新高地。就在11月13日至12月6日,僅僅半個月的工作日內,注冊企業再次突破了1000戶。除了中國(云南)自由貿易試驗區昆明片區,國家瀾湄合作機制永久落戶昆明,中國(昆明)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蔬菜、花卉)先后獲批,已成為全省唯一的一級物流園區布局城市,積極承辦2019南亞東南亞國家商品展暨投資貿易洽談會,“永不落幕南博會”品牌效應不斷提升。 農村綜合改革 3個貧困縣實現脫貧摘帽 鄉村振興是篇大文章,如何才能寫好這篇“文章”?2019年,昆明在農村改革方面持續發力,制定出臺鄉村振興、涉農資金統籌整合等文件,以改革創新推動農業農村發展,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鄉村振興展現新態勢。宜良縣成為全省唯一一家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典型單位,經驗做法在全國推廣。安寧市、石林縣成功爭取成為全國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整縣試點,石林西街口鎮被農業農村部列為全國“一村一品”示范鎮。 此外,共培育各類農業企業507個,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4162個,成為鄉村振興的“主力軍”。與此同時,祿勸、尋甸、東川3個縣(區)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項目通過國家驗收。 與此同時,昆明還以脫貧攻堅工作實效助力鄉村振興,以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帶動脫貧攻堅。今年,昆明出臺《關于昆明市脫貧攻堅鞏固成果提升質量的若干意見(2019—2021年)》等文件,制定了全面鞏固提升脫貧成果33條工作措施,持續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效,3個貧困縣全部摘帽。東川區成功創建為國家健康扶貧工程先進縣區、“百人就業扶貧隊”入選全國典型案例、就業扶貧工作榮獲全國“優秀項目獎”。 文化教育衛生體制改革 堅持民生導向惠民利民 民之所盼,施政所依。 生活在昆明,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都更強了。 2019年,昆明堅持民生導向,抓實一批惠民改革,推出一批群眾認可的硬招實招,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 在老百姓最關注的教育方面,制發《昆明教育現代化2035》《昆明市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等重要規劃性文件,開展產教融合建設試點,積極推進“三名”工程建設,探索建立小學生課后服務制度。共引進省外名校16所,舉辦或合作舉辦24所學校,引進名師127名、名校長23名。課后服務覆蓋主城區136所學校,7.5萬名學生受益。 深化衛生體制改革,在全國率先建立大健康產業統計制度,全國首創“旅游+居住+療養”相結合的新型活力健康養生養老新模式。 深化社會保障體制改革。全市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達96.67%,推行“醫養融合”養老服務模式,已建成養老機構125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329個,共有養老床位2.63萬張。 生態文明體制改革 綠水青山釋放生態紅利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對于昆明的老百姓而言,這并不是一句看不見摸不著的口號。在昆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已經深入每個人的內心。這一年,通過不斷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昆明的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了,綠水青山釋放出了巨大的生態紅利。 今年前11個月,滇池全湖平均水質達Ⅳ類,滇池水質持續穩定向好,通過創建具有昆明特色的河湖網格化管理新模式,全市納入國考的23個水體斷面水質達標率100%。通過全力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前10個月,主城區空氣質量優良率達96.86%,納入省考的25個地表水斷面水質優良率提升至60.9%,重金屬污染排放量比2013年削減12%。此外,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覆蓋率達60%,農村覆蓋率達30%,城鄉人居環境更好了。 民主法治和社會體制改革 社會治理形成新格局 這一年,昆明堅持深化民主法治建設,創新社會治理方式,切實維護好社會公平正義,鞏固好社會和諧安定局面。 創新人大政協工作機制,在全省首家出臺《關于加強全市人大代表工作站建設工作的指導意見》,開展政協反映社情民意工作規則等制度修訂工作,持續提高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水平。 在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方面,制定出臺行政執法“三項制度”,鞏固司法責任制改革成果,促進司法公正。 在完善社會治理體系方面,在全省率先建立社會治理指標體系及測評體系,開展23個“楓橋式公安派出所”創建活動,重點打造培育35個城鄉社區治理創新示范點,探索“三社聯動”社會治理模式,全市70%的社區建立協商議事委員會,登記在冊社會組織8693個、志愿服務組織4614個,實名注冊志愿者114.7萬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初步形成。五華區、盤龍區在全省率先啟動實施“街道吹哨、部門報到”改革,群眾滿意度和獲得感不斷提升。 值得關注的是,昆明今年還成功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成功創建全國民族團結示范單位10個,3個自治縣先后創建成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范縣”。 黨建和紀檢監察體制改革 政治生態煥發新氣象 2019年,昆明不斷深化黨建和紀檢監察領域改革創新,堅定不移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 全力推進黨的建設制度改革。扎實開展“基層黨建創新提質年”活動,著力構建工程式推動、項目化管理、清單制落實的黨建工作機制,被中組部列為“全國城市黨建示范市”。進一步健全完善“1+2+N”人才政策體系,持續打造昆明人才工作“拳頭品牌”。 全面深化紀檢監察體制改革方面,全面完成縣(市)區監察委員會組建工作,實現市、縣兩級黨內監督和國家監察全覆蓋。組建全市審查調查安全聯絡員隊伍,組建留置看護大隊,有效破解了留置案件倍增、看護力量不足難題,經驗做法被中紀委肯定推廣。 凡是過去,皆為序章。 2020年是“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是改革邁向新時代、取得新突破的關鍵一年。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介紹,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將繼續高舉改革開放偉大旗幟,不折不扣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的改革決策部署,加強改革系統集成、促進改革協同高效,推動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以制度機制的創新突破,高質量推進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建設。(來源:云南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