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馬爾康市腳木足鄉蒲市口村委會主任阿斯甲謀劃著如何擴大藏香豬養殖規模,“村里的合作社今年準備養100多頭藏香豬。” 海拔3000多米的蒲市口村曾是腳木足鄉的一個貧困村,全村76戶319人,有貧困戶14戶55人。四年前,村里召開村民大會,成立了養羊合作社來帶動村民脫貧增收。 敢闖敢干的阿斯甲是合作社的負責人。他介紹說,當時村里干勁很足,投入脫貧資金50多萬元,建了600多平方米的圈舍,“還專門重點考察過市場,覺得效益也好,養了161頭山羊。” 然而,2017年的一場泥石流沖毀了羊圈,幾十頭山羊也死了。加上養殖、管理技術不到位,當年合作社虧損10多萬元。“作為合作社股東,村民年底沒分到紅,不僅意見大,脫貧信心也嚴重受挫。”蒲市口村第一書記杜良濤說。 脫貧最終還得靠產業來拉動。村兩委總結教訓,讓村干部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村民的信心慢慢恢復了,一致同意還是要依托合作社,把產業搞起來。 村里摒棄了原先的“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的思路,決定“三條腿走路”,實現穩定增收。一是流轉村里的900畝土地,承包給商販種高原紅皮土豆,既穩定收入,又學到種植技術。二是依托豐富的林下資源,搞簡單的野生菌加工,自采統銷。三是治理地災隱患點,修復原先的羊圈,養藏香豬。 “這次和上次不一樣了。”杜良濤說,通過崇州援藏工作隊牽線搭橋,馬爾康市梭磨鄉的興農養殖專業合作社與蒲市口村合作社結對,蒲市口村合作社派人學習技術后養藏香豬,興農養殖專業合作社提供豬崽,出欄后可保底收購。 首批63頭藏香豬,去年12月被成都愛心企業和馬爾康機關單位食堂訂購一空。“總共賣了16萬元,純利潤有近5萬元。”阿斯甲說,僅藏香豬一項,合作社就拿出了50%的利潤2.4萬元給村民分紅,戶均分紅300多元。 “今年不僅要擴大規模,銷售方式也要創新。”阿斯甲說,合作社想法很多,準備嘗試通過直播藏香豬每天的生長過程,把藏香豬變成“網紅”,讓客戶競爭購買。還要與州外的食品企業加強合作,搞藏香豬肉產品研發。(來源:中國西藏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