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搬到人該呆的地方、讓樹長到樹該長的地方”。2018年以來,昭通市全面啟動易地扶貧搬遷民生工程,下大力氣把那些不具備發展條件、生存在貧困山區和生態脆弱地區的群眾搬出大山,由此展開了一場書寫歷史的大遷徙。 ![]() 昭通易地扶貧搬遷事關全市36.24萬群眾的切身利益,涉及教育、醫療、交通、就業等諸多民生問題。規模如此之大的搬遷如何讓群眾“搬得出、穩得住”?昭通沒有簡單地“一搬了之”,而是通過建設“扶貧車間”、發展特色產業、開展“全天候”服務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不僅讓群眾挪出“窮窩”,更要從根本上斬斷“窮根”。 ![]() “扶貧車間”建到家門口 “搬得出”是關鍵,“穩得住、能致富”是硬道理。 2020年春節前夕,隨著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的陸續建成,昭通貧困山區的群眾迎來一輪又一輪“搬家”高峰,住進了嶄新的房子。而與此同時,安置區不斷完工的“扶貧車間”,更是讓搬遷群眾服下了一顆“定心丸”,日子從此更有盼頭。 3月5日,在昭陽區靖安安置區,隨著最后一根橫梁穩穩嵌入樓頂,該安置區“扶貧車間”首棟廠房順利封頂。作為全國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跨縣安置區,其承載著來自昭陽、大關、永善、彝良、鎮雄、鹽津等5縣1區4萬余人的搬遷任務,與之配套建設的8.1萬平方米總投資達3.3億元的“扶貧車間”也在火熱的施工中。靖安安置區臨時黨工委(管委會)主任周廷昆告訴記者,目前已有8家勞動密集型企業進駐安置區,屆時因家庭、身體、年齡和意愿等原因不能或不愿外出務工群眾的就業問題將會得到有效解決。 這只是昭通“扶貧車間”建設的一個縮影。而此前,全市各地都在為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蓄勢發力—— 入駐昭陽工業園區的昭通訊爾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從投入生產以來,已吸引了數百名群眾在車間內務工。“來這里打工,試用期每天60元,過了試用期每月2200元工資,還有全勤獎金、加班費,我很滿意現在的生活。”易地扶貧搬遷戶劉自琴說。為了扶持扶貧車間,昭陽區出臺了相關措施,要求各鄉鎮黨委堅持“成熟一家、建設一家”,落實“保姆式一包到底”的服務保障措施。目前,利用村組活動場所建設的98個扶貧車間均已創收,帶動貧困群眾就近就業4300多人。 在永善縣工業園區的“扶貧車間”,云南康迪服飾有限公司的一臺臺縫紉機有序擺放,“嚓嚓”作響。30余名工人正在趕制各類服裝。這是該縣借助東西部扶貧協作機遇,招商引資建起的“扶貧車間”。來自細沙鄉石坪村的苗族群眾韓金忠,熟練地踩著縫紉機踏板推送布料,完全看不出他是一個剛到公司學習20多天的“新手”。韓金忠是搬遷到紅光新區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過去他為了生計四處奔波,如今他抬腿就能夠在家門口上班。 “目前,在這里上班的搬遷群眾有30人,等紅光新區廠區建成后,就會有400多人到公司就業。”公司經理劉永霞說。 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在“扶貧車間”建設中,昭通堅持因地制宜、政策激勵、轉移就業、互利雙贏的發展理念,不斷強化制度管理、提供政策保障、加強支部引領、加大招商引資,逐漸走出了一條“群眾增收、企業壯大、產業發展”的新路子。 ![]() “雙業并舉”養活一方人 要全力做實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就要從根本上解決群眾增收困難,抓住就業、產業扶貧這個“牛鼻子”。 在靖安安置區,安置區臨時黨工委(管委會)聚焦疫情給貧困群眾外出就業及產業發展帶來的新困難,瞄準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的新問題,堅持“搬遷安置同發展產業緊密結合”,建成蔬菜、食用菌大棚3000個,建成扶貧車間2.5萬平方米,廣東立時電子、錫箔紙、君子蘭服裝等勞動密集型企業已在這里投產運營,1397名搬遷群眾實現了就近就地就業。 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礎上,安置區通過“點對點、一站式”輸出穩定就業15002人;盤活利用新區500多間各類商鋪資源,為520余名搬遷群眾提供就業創業;統籌、整合、銜接物業管理、片區長、樓幢長、綠化、保潔、河道管理員、看護員、就業信息員等公益性崗位,在新區科學合理設置1393個崗位,確保每戶搬遷群眾至少有1人就業。 針對剩余未就業勞動力,靖安新區勞動力就業轉移中心已做詳細意愿調查,目前與入駐新區的云南東順、云南業圖、昭通錦豫、昭通九和、上海一言、云南建琪等人力資源公司開展企業訂單化培訓,不斷提高易遷勞動力就業務工技能。讓搬遷群眾在家門口上班掙錢不再是一個夢想。 “群眾搬遷到哪里、產業就要發展到哪里”。在抓好搬遷群眾就業的同時,昭通把發展產業扶貧作為主攻方向,下功夫種好三棵“搖錢樹”(蘋果、竹子、花椒),刨出地下“金元寶”(天麻、馬鈴薯),抓好生豬、肉牛等特色養殖,精心打造“6個百億元”高原特色產業,讓“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貧困窘境變成了“一方水土‘富養’一方人”的致富新景。 ![]() “全天候”服務暖民心 從老高山搬進城,地理落差帶來的心理落差,無疑讓搬遷群眾感到了種種“不適”。只要這些因素存在,挪出“窮窩”的群眾就很難做到真正意義上的“穩得住”。 從山區“直過”到城市,如何解決好易地扶貧搬遷后續管理中群眾在思想、工作、生活、發展等方面的困惑和問題,成了擺在全市各級干部面前的一道新課題。 唐遠城從彝良縣柳溪鄉搬遷到靖安新區后,因疫情影響無法外出務工,便和一同搬來的老鄉籌劃開一家海鮮店。正當他們為缺口資金發愁的時候,通過靖安新區公眾號發布的信息了解到可以申請創業貸款,但他們的海鮮店還沒有辦營業執照,不符合申請條件。靖安新區彝良工作站干部了解這一情況后,及時告訴他到新區服務大廳就能辦完相關手續,不用去市區,也不用回老家去辦。 第二天一早,唐遠城帶齊資料到服務大廳,半天時間就辦好營業執照和創業貸款。唐遠城興奮地向工作人員感謝道:“以前在老家要跑到幾十公里外,花幾天時間才能辦好的事情,沒想到你們用半天時間就幫我辦好了!” 說到給孫子開具入學健康證明的事,73歲的曾友付感慨萬分,他說:“過去,我們生病也不敢看,一是窮,二是離醫院太遠,現在家門口的衛生院就能滿足我們的需求,真是太好了!” 曾友付是今年元月從永善縣墨翰鄉箐林村花苗寨搬到靖安安置區濱江社區的。剛搬進新居幾天,靖安鎮衛生院的醫護人員就為他做了免費的健康體檢,得知自己的身體檢測都正常,曾友付開心極了。 靖安安置區堅持“重視群眾服務”的理念,除設立相當于街道辦事處的群眾服務管理工作機構外,還從搬遷人口較多的大關、永善、彝良等三個縣協調抽調工作人員組建工作站,從昭陽區各行業部門抽調精干力量充實到易遷群眾便民服務大廳設立的醫療、社保、民政、教育、工商、就業等涉及群眾經濟生活各方面的九個服務窗口;以有溫度、有愛心、有色彩、有特點的現代化黨群服務中心為建設方向,按照“布局合理,功能齊備”原則,整合社區公共服務資源和各種服務功能,合理設置建設了6個“黨群服務中心、綜治中心、警務室、矛盾糾紛調解室、婦女兒童之家、4點半課堂、志愿服務工作站、職工之家、愛心超市、社區黨校”等社區業務功能用房。 昭通鎖定的搬遷對象有36.24萬人,集中安置點達28個,其中萬人以上規模的有8個、4萬人左右規模的有2個、跨縣安置人數7.69萬人,相當于新建8個集鎮、2座中等縣城。面對如此龐大的安置區和民生事務系統,全市各級干部凝聚“一條心”、統籌“一盤棋”、樹起“一面旗”、用好“一把尺”,通過服務管理中心和社區服務機構的建立和人員匹配,確保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辦公有陣地、服務有窗口、活動有場所、辦事有專人,為群眾提供“一站式”“一條龍”“全天候”服務,有效打通了聯系服務易遷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搬到安置區這段時間,各級領導無微不至的關懷,讓我們心里暖暖的。”69歲的茍進敏在日記本里寫下了這段話,歪歪扭扭的字跡里充滿了幸福之情,也充溢著對黨和政府的感恩。 隨著配套設施的不斷完善,昭通全市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出行、用水、看病、上學等問題正在得到有效解決,搬遷戶生活條件正在不斷得到改善。 搬遷之后再“扎根”,更好的日子多著嘞!(劉建忠沈迅) |